二十年后,我们听陈虻说
左:《生活空间》栏目主创合影。中:陈虻入院后每天给自己拍一张照片,记者问,怎么还拍啊,陈虻说,得拍啊,咱们是搞纪录片的啊!右:陈虻与崔永元在《我的长征》节目策划会。 图片来源:《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附“陈虻纪念碟”
纪录片同行回顾“陈虻时代”
陈虻语录
● 没有绝对的真实,任何一种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的主体。
● 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生活。
● 我们并不是表述某种存在,而是在努力寻找存在的原因。
● 塑其行易,塑其心难,所以“万法归心”;心正则权正,出于我心,归于公心。
● 永远把你的思想、经验和精力贡献给新来的以及水平最差的同志。
● 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关注现实的此刻当下,这是中国纪录片的生命和基础。
早报记者 黄小河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的改革是从《东方时空》开始的。陈虻,1993年出任《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制片人,提出“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开创性栏目定位,这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央视人视为精神领袖的人, 在2008年英年早逝,时年47岁。当年网络悼念文章犹如井喷,追悼会千人送别。同事、同行们把这次告别视为“向一种精神力量的致敬”、“与一个时代的告别”。
2013年1月,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编著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一书出版。这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陈虻总结出的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
201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20周年。20年后,陈虻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关于陈虻的这本书我们该如何解读?
徐泓教授认为,尽管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尽管陈虻英年早逝,但留下的遗产宝贵而丰富,应该传承,在继续前行的时候,需要回头看看,正如陈虻多次引用卡里·纪伯伦的那句名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对于电视纪录片,陈虻那一代是摸着石头过河,陈虻在不断摸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浅显易懂的纪录片操作理论,“单就表达而言,只表达了自己那是初级阶段,如果让别人表达那算中级,能纪录并且创造条件让别人准确地表达真实的个体感受,那才算高级。”他说,他不断地告诉别人,也提醒自己,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地想,是电视圈中的奢侈行为,很多人试试就放弃了。”崔永元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在意的更多的是陈虻一直在想,而不太在意他想的对不对,换句话说,一个从不停止思想的媒体人是值得尊重的。”
陈虻在坚守他纪录片精神的同时,还用自己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人。
书中记录了关于陈虻审片的一个镜头:
陈虻对一个编导说:“这片子和前天的相比,前天是85分,今天是65分。”编导答:“前天片子播完后,我妈说看不懂,我就放弃表达思想的欲望了。”陈虻说:“思想、你、你妈是三件事。现在你妈看不懂,这是铁定的事实,你妈是上帝。可到底是这思想错了,还是你妈水平太低,还是你没把这思想表达清楚?你应该弄明白,你妈没错,接受能力没问题;思想也没问题;是你在叙述这个思想的时候,叙述的节奏、信息的密度和它的影像化程度没处理好,所以思想没有被传递出去,这是你的问题。”
“他是职业教练。”柴静说,陈虻对她的训练非常严格,“他说,‘你就是一个网球,我就是一只网球拍,不管你跳得多高,我永远都在高于你1毫米之上。’”柴静记得,训练阶段陈虻对她说过最温柔的话就是:“其实也不应该对你有过高的要求,你已经不容易了,应该快乐一点。”
当年和陈虻在一个理想主义战壕里共同战斗过的白岩松,在感叹腰围渐粗、理想死去的同时,也在书中的序言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话语,今天说过了,明天就会过时,甚至成为错误或反动的,恨不得立即删除。而陈虻离开已四年有余,那些精彩的话语,会不会过时?还有没有价值?”
早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陈虻的同事、同行们,希望在缅怀这位中国电视纪录片先锋的同时,借以探讨陈虻理论对指导当下纪录片创作的意义及中国纪录片行业现状。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