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都梁新作《大崩溃》审视豫湘桂战役

2012年11月12日 17:06
来源:东方早报

《亮剑》的作者都梁以“豫湘桂战役”为背景,用3年时间创作了一部抗战题材作品《大崩溃》,小说即将于月底前出版。

■ 《亮剑》作者都梁用时3年的抗战题材新作《大崩溃》本月出版

■ 全景式描写以史带人无明确主角

豫中会战发生于1944年4月至6月,是豫湘桂会战中的第1部份攻势。上图为1944年4月攻势开始前不久,在武汉的日军步兵和坦克。豫中会战发生于1944年4月至6月,是豫湘桂会战中的第1部份攻势。上图为1944年4月攻势开始前不久,在武汉的日军步兵和坦克。

豫中会战发生于1944年4月至6月,是豫湘桂会战中的第1部份攻势。上图为1944年4月攻势开始前不久,在武汉的日军步兵和坦克。

长衡会战又叫湖南会战,发生于1944年5月底至9月初,是豫湘桂会战中交战时间最长、国民政府军队抵抗最为顽强的一次战役。下图为当时妇女替中国军队战士们缝补衣服。

1944年8月,日军攻陷湖南衡阳后,由湖南、广东分兵向广西进犯。1944年8月至9月,蒋介石严令第四战区在广西桂林、柳州等地进行防御抗敌。这次对日寇防御作战,史称桂柳会战,发生于1944年9月至11月。图为当时湘桂铁路上的火车挤满了逃亡的民众。

作家都梁

都梁新作《大崩溃》的全景式描写以史带人的创作手法与以往作品不同,他的畅销作品《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和《荣宝斋》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

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同时也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溃败。《亮剑》的作者都梁以“豫湘桂战役”为背景,用3年时间创作了一部抗战题材作品《大崩溃》,小说即将于月底前出版。

人在加拿大的都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写这部“豫湘桂大溃败”为背景的军事小说是要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得出其中的历史教训,在他看来,大溃败的最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解决好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人为国家,国家为人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和这种理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关键的问题在于官方和民间各种力量能否有效合作。”

用文学思考历史教训

都梁之前先后出版《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和《荣宝斋》等畅销作品,而且这4部小说都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大受欢迎,尤其是《亮剑》和《血色浪漫》至今还会不断重播。

此次出版的《大崩溃》与《亮剑》、《血色浪漫》等作品不一样,它是写抗日战争中的豫湘桂之战。豫湘桂之战可以说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这场大血战包括三个大型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其中大型城市保卫战就有许昌保卫战、洛阳保卫战、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等,广袤的交战地域,众多的参战兵力,大量空军及装甲部队等重型技术兵器的使用,交战双方最高统帅及高级将领之间的智力博弈、排兵布阵,中国政府与同盟国政府以及政府首脑之间的微妙关系等,这些都写进了这部全景式军事小说中。

都梁说,《大崩溃》这部全景式的军事小说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否像某些史料中披露的那样,蓄谋已久地从“七七事变”起就打算对中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战前都做了些什么战争准备?在战前与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都梁为什么要写豫湘桂之战?都梁说,他关注这段历史已经很多年了,“抗日战争进行了8年,其中在正面战场上中日双方进行了22次大会战,但中国军队还没有哪一次会战像豫湘桂战役这样败得如此之惨,我当然要找一找原因了。”都梁的疑惑是,按常理推断,1944年的中国军队应该比1937年战争爆发时要强大得多,英美等国家的参战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日本的陆海军已在太平洋各地区遭到重创,美国《租借法案》的大批军火改善了中国军队的装备,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和中美联合空军也已经夺取了部分或大部分制空权,“我们中国军队为什么在即将胜利的日子被打得一败涂地,差点连陪都重庆都丢了?它的原因何在?”

在他看来,他这部《大崩溃》就是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来寻找这些答案,“在《大崩溃》这部小说里,我会把自己多年来的思考用文学形象及文学描述进行某种表达。在当今中国重新崛起之际,在研究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缘战略等问题时,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得出其中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溃败原因:当时中国非成熟现代国”

在采访中,都梁用8个字来概括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真实处境,“筚路蓝缕,屡败屡战!”而豫湘桂之战对中国军队来说,就是一场雪崩式的大溃败,终归是一段惨痛的历史。都梁说,在小说出版之前,有位朋友劝他,还是不要用“大崩溃”这个名字,结合当今的国际形势,应该用一个鼓舞人心、令人振奋的名字。“我拒绝了他的建议,历史就是历史,它绝不会因为你个人的好恶而改变,况且惨痛的历史往往可以使后人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对于豫湘桂溃败,都梁有自己的结论。都梁在采访中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解决好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这是个重大问题。当时的中国还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大部分中国民众也缺乏国家与民族的概念,常年的战乱和天灾人祸使他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政府部门除了收税,对自己的人民所能提供的帮助是很少的。这样就带来一个恶果,民众在最需要国家的帮助时却感受不到国家的存在,而国家遭到外敌侵略时,政府又要求民众担负起对国家的义务,去拿起武器流血牺牲。这种不公平的治国方式在战时不可能得到广大民众自觉自愿地参与。”

都梁认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应该形成这样一种理念:“人人为国家,国家为人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和这种理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关键的问题在于官方和民间各种力量能否有效合作。”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就没能做到。

全书贯穿大格局大战略思维

《亮剑》中的李云龙、赵刚、楚云飞,《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张海洋、袁军等成了近些年文学和电视上的典型人物。但在《大崩溃》这部小说中,都梁似乎把笔墨平均分配给了几个角色,没有明确的主角,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独立出来。

对于这一次人物写作上的变化,都梁说这是因为写作题材的要求,在他看来,《亮剑》、《血色浪漫》等作品的创作手法是以人带史,主要是写人物,写主人公在历史事件中的命运。比如李云龙这个人物,他嘴里不干不净、风风火火地出场,行事恣意张扬、快意恩仇,天下事没有他不敢干的,而且干得痛快淋漓,这样的人物自然招人喜欢。况且从创作角度上看,几乎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为李云龙的存在而设置的,就连历史事件都是为他服务的,这样的人物当然会出彩。

“《大崩溃》是写大型历史事件,豫湘桂之战可以说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全书贯穿着大格局、大战略思维,要把如此巨大的历史信息都集中在一部小说里,除了使用全景式的描写手法外,我想象不出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至少以人带史的写法是不适合这部小说的。”都梁介绍,所以在交代完历史之后,才是小说中的蔡继刚、蔡继恒、佟满堂、史铁柱等小人物在战争状态下的命运。在8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数百万军人大部分都是像佟满堂、史铁柱这样的农民组成的,“如果我写抗日战争,这种人物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大崩溃》还写到大量的历史人物,譬如蒋介石、史迪威、陈纳德、蒋鼎文、汤恩伯、薛岳、方先觉,还有在豫中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国军将领吕公良、李家珏等人。都梁表示,既然写这段历史,这些历史人物都是不能不提的,而且还要按照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真实表现去写,对待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最好不要虚构,否则就成了戏说历史,这部小说的性质就变了。近现代出现的长篇历史小说,无一不是按照这样的人物框架写成的,把历史人物和作家虚构的人物结合起来,构成人物关系,用文学的手法再现那段历史。写小说,尤其是长篇战争小说,当然要有众多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要有人物状态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及景物的描写,但这一切都应该是在战争背景下出现的。

录入编辑:曹小倩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