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曾静萍

本报记者 王立元

身为两次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的获得者,曾静萍几乎把戏曲领域的大奖拿了个遍,但能获得“薪传奖”却出乎她的意料。“领奖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都是我非常崇拜的老艺术家,像梅葆玖、杜近芳、李世济,能跟他们在一起领奖,说明国家对梨园戏十分重视。”曾静萍说。

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的梨园戏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戏曲尤其是宋元南戏的诸多文学、演出形态,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堪称独具一格。这个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剧种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精致典雅的韵味,折服了一代又一代戏迷。

1977年,曾静萍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梨园班,至今在梨园戏的艺术道路上已走了30多年,“可以说,有点苦行僧的感觉。”为了一部《董生与李氏》,曾静萍打磨了十几年,可见其对梨园戏的喜爱和执着。“我们的表演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得益于梨园戏丰富内敛的传统积淀,得益于严谨、细腻、典雅的梨园戏传统程式。对于表演者来说,我们需要用智慧去探究程式的内涵,发现精华之所在。”曾静萍说。

位于泉州的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梨园戏这一古老剧种现今仅存的载体,是“天下第一团”。为了让这一剧种永葆生命力,剧团更多地担负着梨园戏的传承任务。1999年,曾静萍担任剧团团长后,她抢救排演了10余台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及新编剧目,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跟泉州艺校合作开办梨园班,由剧团派专业老师授课,培养梨园新秀。“现在有学生38人,他们即将毕业,虽然找生源还是比较吃力,但只要接触过梨园戏,他们就会爱上这个剧种。”曾静萍说。今年,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本科班将与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共同培养12名梨园戏学生,“这12名学生的老师都是我们团配备的。对于学生培养,我们始终全力以赴。”曾静萍说。

“不要以为看梨园戏的都是些老人,其实我的很多粉丝都是年轻观众。”曾静萍说,“1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到大学巡演。实践证明,梨园戏的优雅文辞可以突破方言的限制,能在各大高校中觅得知音。梨园戏对他们今天的影响,可以换来明天他们对梨园戏的关注与支持。”曾静萍说。特别让曾静萍感动的是,今年的元宵节、“五一”演出季,远道赶来了一个年轻的粉丝团,这40多个年轻人从北京、上海、南京苏州自发组织而来,他们演到福州,粉丝团就跟到福州。“他们和我们相约,明年一定会再来,我们看到梨园戏越来越受年轻人喜欢,感到欣慰。”曾静萍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