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与大运河千年唱和
寻乐处
东林旧迹石牌坊
东林书院大门
丽泽堂
依庸堂
读书亭
外运河亭子桥西岸一书院
大凡锡城人,都不会对东林陌生,每每提起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东林书院,一声“在东门呢”,说得是最自然最亲切不过了。这座明朝的先人们在无锡外运河亭子桥西岸留下的文化遗址,已经和无锡的泥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乃至那香甜肥糯的酱排骨,那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南长明清古桥巷,共同成为一道无锡抹不去的印记,任这座秀丽的城市走过风风雨雨,仍然将从前丝丝缕缕的影子,重重地烙在锡城人的心上。东林书院在江苏省无锡市老城区东门内,坐北朝南。南临七箭河,西邻苏家巷(今苏家弄),北靠箬叶巷。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地,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杨时一生不求闻达,其主要活动是探求并传播理学。他先后拜程颢、程颐兄弟为师,研习理学,深得二程兄弟器重。杨时南归,程颢送之曰:“吾道南矣。”这就是“道南”之说的来历。杨时学成南归后,大部分时间主要在我国东南地区游历讲学,“浮沉州县四十有七年”之久。杨时与当时常州知名学者邹浩及曾任过北宋宰相的无锡李纲非常友善,从宋政和元年(1111年)初寓常州,至建炎三年(1129年)离开常州、无锡,还将乐故里,前后在常州、无锡讲学达18年之久。杨时十分喜爱江西庐山东林寺等风景名胜,曾撰有《东林道上闲步》一诗,曰:“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清代无锡地方学者认为,杨时撰作此诗,“斯言也,有道存矣。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这就是东林书院名称来历的一种说法。为了缅怀杨时对传播理学的丰功伟绩,在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遗址上建起杨时祠堂,以为奉祀纪念。
元至正十年(1350年),僧月秋潭在东林书院遗址左偏处建有东林庵。到明洪武初年,邑人宋子华对东林庵稍作修葺扩大。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以重修。200余年间,其地沦为僧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无锡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朝中因言事被罢免官职后,回到家乡研究传统文化,一直以文会友,探索理学。因讲学需要,所以积极上呈地主官府,请求在杨时讲学原址修复东林书院。
经地方官批准同意后,明代东林书院重新修复一事于万历三十二年四月正式举行,修复工程由顾宪成仲兄顾自成亲自组织督理,至同年九月工程顺利告竣。共费银1200余两。明代重新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共占地约16亩,其中基田6亩,院田10亩,均为顾宪成捐资所购。东林书院总体布局采用“左庙右学”形制,中轴线是东林书院的讲学建筑集中地,主要包括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等。东轴线是与解放东路融为一体的半开放式园林,西轴线则是亭台水榭、蜿蜒游廊。整座书院,粉墙碧瓦,石坊高耸,松柏苍翠,群芳吐艳,环境幽寂,是理想的讲学场所。
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东林党
顾宪成(1550—1612),明代名士,无锡(属今江苏)人,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顾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是大著。顾宪成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有《顾端文遗书》等。1595年的早春,一位昏死过去几次的病人又一次顽强地睁开双眼,46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又在他的脑海中流淌,他感慨万千,不禁口占一绝:“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时人称为“东林党”。高攀龙为首领之一。天启元年(1621年),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因“红丸案”,上书朝廷,帝不听,反被夺禄一年。后又议任大理少卿、刑部右侍郎。天启四年(1624年)擢升左都御史,与左副都御史杨琏等上书弹劾太监魏忠贤,揭发魏忠贤的党羽崔呈秀贪污受贿事状,被革职返乡。后崔呈秀派锦衣卫缇骑前往逮捕,他投池水自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顾宪成、高攀龙等知名学者在东林书院内聚徒讲学。他们亲自审订了东林会规与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定期举行。《东林会约》主要由顾宪成参照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拟定而成,另外稍有引申增补。要求学人尊经立志,明辨是非,分清学脉道统,纵论古今,弃旧图新,以便树立一代崭新学风。
东林讲学内容,除《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主要内容外,还涉及先秦诸子百家,包括历代儒、释、道及有关哲学、文学、史学等各家学派思想。目的主要在于弘扬儒学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对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末流思潮进行了有力辩驳。
东林讲学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1)着意培育人才,强调立志做人。(2)博采众长,不执门户之见。(3)注重社会研究,提倡实际学问。(4)关心国事,扶持世道。 同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救时拯世”是东林讲学的重要中心议题之一。
东林讲学虽盛极一时,但在天启六年(1626年),由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枉法祸兴,昭毁全国书院,东林首罹其难,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留存片瓦寸椽。
这样,经过22年讲学风雨沧桑的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东林学者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直到崇祯即位,惩处阉党,昭雪东林诸人,东林书院才又重新修复。以后历清代各朝,续有修葺,书院复还旧观。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002年无锡市政府决定全面修复东林书院,修复后的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来复斋、寻乐处、心鉴斋、小辨斋、再得草庐、时雨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均显现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这座明清学子争相踏访的学府再次重现盛貌,成为现代无锡城的文化坐标和文脉象征。目前,东林书院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而今的东林书院依旧是传播文化、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推进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年书院接待全国各地慕名踏访的游客25万余人,很多人来到书院都会情不自禁地在依庸堂驻足良久,因为在这里悬挂着那副天下闻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想当年,东林书院会众讲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师众盈庭,可谓盛况空前。这副由东林领袖顾宪成亲自撰写的对联正是东林学者们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之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不仅表达了当时学者志士的远大抱负,还反映了当时的东林书院已经不单是读书治学之地,还是士人们关心国事、天下事的重要场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德不孤,必有邻”;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走进书院的再得草庐,我们常常能听到稚嫩的朗朗读书声,那是一位老人和一群孩子正在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努力着。
在先贤们曾经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厅堂中,孩子们快乐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他们比同龄人更早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早体会着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内涵。
在这片飘溢着浓郁书香的文化圣域中,在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神圣的殿堂里, 抚今追昔,感叹东林人的一颗赤诚心、一腔报国情,缅怀他们的正直和果敢,钦佩那份读书人的铁骨傲气,领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真正意蕴。千年学府东林书院作为运河文化中一座醒目的坐标,必将薪尽火传,璀璨依然。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