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拿什么来纪念你 我们的诗圣

2012年04月01日 04:39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李佳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微博上疯传的有关他的图画围观者众。在一组“杜甫很忙”的中学语文课本涂鸦画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脚踏摩托……这些形象不一的图画让网友乐翻了天,杜甫也由此迅速成为“微博红人”。面对此举,有人怒斥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也有人认为这是人们解压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不同的思维。

13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杜甫?

纵观杜甫这一生,足迹遍及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本报特联合《华西都市报》《华商报》等媒体,共同征集纪念方式,即日起读者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59222222、@长江日报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angjiangribaowuhan)或登录长江网(www.cjn.cn)发表您的看法。

应把杜甫作为一面镜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认为,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更多的是应该把他看作是一面镜子。

“杜甫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乔新生说,“诗圣”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历经磨难,他的诗有其他诗人没有的凝重。“任何纪念都是对个人的反思。”杜甫表现出的良心和良知,是最值得后人纪念的。当代知识分子应把杜甫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来纪念他,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深入到了基层民众中,并为他们代言。

(记者 朱建华)

杜甫的

人生轨迹

建议

学术纪念活动要尽量有民间参与

(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刘川鄂认为,当前正处于娱乐至死、话语狂欢的时代,民族文化资源沦为消费品而非精神遗产。网友对文化名人的恶搞本身并没有多大恶意和亵渎成分,但这种行为不应被支持。“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大师之一,应对杜甫抱有敬畏之心,积极吸取其精神遗产。”但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中,杜甫的人文价值及审美价值并未得到全面阐释,过于说教和意识形态化,造成与年青一代的隔阂,这也是恶搞事件出现的一个原因。

刘川鄂建议,在杜甫诞辰1300周年的今天,仍要加大力度普及杜甫诗文,进行集中赏析,如通过讲座、报刊、影视以及当下流行的新媒体等渠道强化教育。相应的学术研讨活动应充分调动民间积极性,“学术活动要尽量有民间参与”。

(记者 黄莹)

认真纪念杜甫们 不靠空洞的仪式

与其因为“杜甫很忙”而忧虑,不如深入思考和检讨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历史的“穿越”“戏说”创作。从某个角度看,其实是弱者们对于已然过分坚硬的历史或社会现实的一种消解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它有着解构权威、破除长期僵化的教条观念和强迫性思维定式的作用,让人们在荒谬搞笑里走向心理的轻松自在。这是支撑在“恶搞”事件们背后的强大的精神消费需求。

我们需要认真纪念杜甫们,不是靠着华丽而空洞的仪式,或者抽离了血肉的概念说教。一个社会终究需要有无法消解、不会被“恶搞”的东西,那该是从年轻人内心里生长出来的信仰力量。如何着手去建设,亟待研究。

(据人民网)

唐朝河南省巩县(今巩义)

出生

主要地点:

洛阳

主要事件:

应举不及第,结识李白

代表作:

《望岳》、《赠李白》

︵30岁以前︶

——网友给杜甫定义的新身份

杜甫“穿越记”

主要地点:

长安(今西安

主要事件:

仕进无门,后做小官

代表作: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0至44岁︶

记者 李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提起杜甫,总有种忧国忧民的悲苦感。但如今,杜甫“欢乐”了。

开摩托骑白马,打机枪卖西瓜,时而变身送水工、时而成为钢铁侠,微博上疯传的一组“杜甫很忙”的语文课本涂鸦图片,让诗圣杜甫穿越时空成了“微博红人”。

被涂鸦的原图是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杜甫《登高》一诗的配图。书页中,杜甫仰头面带忧色,凄苦的“诗圣”形象,让人看着不忍。日前,网友们纷纷晒出课本涂鸦,还有网友奔走相告:语文课本,火了!脱销了!

网友曝料:贼喊捉贼!杜甫草堂干的!

日前,一个更具戏剧性的曝料在网络上流传:这场网络风潮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专业公关团队策划的,而策划团队接受采访时,含糊其辞地透露,该策划是为某博物馆量身定做。到底是哪一家博物馆?一时间,网友的矛头直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认为该馆是该事件“幕后黑手”。

网友怀疑的理由似乎很充分。3月23日15时17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新浪官方微博转发一组“杜甫很忙”涂鸦图,并配上韩愈的《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似乎对网友行为颇为不满,接受采访时,草堂也认定这种行为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

但转头,官方就选择不回避戏谑了。24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官方微博索性转发了一条微博。这条颇幽默的微博介绍:“今年是河南老乡杜甫诞辰1300年,话剧《诗圣杜甫》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预计将于下半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到英国、韩国、日本等国海外巡演!届时,杜甫将更忙乎啦!”

最后,这事有人“认账”了。国内著名营销人士薛永昱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是我们帮一个博物馆做的策划,目的是想引起更多人对那家博物馆的关注。”

草堂喊冤:这么低劣的事,咱不干!

本报记者昨日拨通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办公室电话,记者刚自报家门,未及提问,工作人员就先发问:“是杜甫草堂的事吧?”

经对方联系,记者致电博物馆一位陈姓发言人,对记者提及问题,她提议记者去看四川当地一家媒体的报道:“你要问的上面都有解答”。对方说。

在这位发言人提及的当地那家媒体上,报道称:“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方伟言辞激烈地表示,该事件绝对与该馆没有丝毫关系,‘博物馆确实需要营销,但不能没有底线。如此低劣的营销,杜甫草堂博物馆绝对没有参与。’”

记者观察到,一周之内,粉丝蹿升至近7000人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微博,昨日“不理人”了,原来,巧的是,正赶上“微博客评论跟帖中因出现较多谣言等违法有害信息”的“集中清理”,从3月31日上午8时至4月3日上午8时,暂停微博客评论功能。

而杜甫草堂博物馆微博30日 17:34发出的最后一条微博称:“请大家一起关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官方网站,共同走近诗圣,了解一个真实的杜甫”。

记者在该微博上发现,草堂博物馆和成都当地另一家媒体联合策划了“万元征集杜甫创意画像”活动:“欢迎大家来草堂写生,画出你们心中的杜甫。”馆方表示,近日“杜甫很忙”让大家都来关注杜甫,今年正值杜甫诞辰1300周年,举行这个特别的征集活动旨在引导大家从正面充分地发挥创意,纪念杜甫。

记者 李佳

当被问到对涂鸦杜甫画像这种行为的看法时,许多在校学生几乎都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觉得挺好玩的”。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中语文课本人物被画成漫画这一现象在学生群中很“常见”,就是一种课堂亚文化,大家仅仅是娱乐一下,对杜甫并无亵渎之意。

质疑: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感

“这个并不好玩”,武大名嘴、社会学家尚重生昨日接受记者采访,他认为,烦、郁闷和职业疲劳,成为现代病,杜甫被盯上是对社会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即使不是杜甫,李甫王甫都能找到”。

但他也表达了一种担忧,“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感,逮谁恶搞谁,一切都以个人好恶来解构和取乐。”

■杜甫“很忙”,忙着“被穿越”,这种挖掘杜甫不是因为读懂杜甫,而是抱着一种戏谑心态,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亚健康文化意识应该被及时矫正。

——程奎星(求是理论网)

■杜甫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孩子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还是要尊重我们的先贤啊。——网友依水半田

包容:人们为解压就盯上了他

武汉理工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雷五明,则表示无压力,“杜甫忙他的,其实不说明任何问题”。他认为,杜甫只是一个符号,“描画他,不会影响历史进程,不存在政治风险”,人们为解压就盯上了他,“就是网络正常的传播,过几天就会被取代,信息爆炸式传播是新现象”。

雷五明提出,“西方世界对总统等政治人物的编排,会出现在好莱坞大片里,也会出现在政治漫画里,要尽量看这事的积极影响,思想解放,我们还只跨出了一小步”。

■突然有点明白了,许多人画杜甫,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心中那一点怀旧的情怀,只不过加入了一点现实元素,聊以自嘲尔。——网友江湖侠客飞

■杜甫系列漫画的精髓是在课本上涂鸦啊,这是大家上学时候都干过的,我初中就在某个插画上涂鸦。——网友玉米沙拉

运动型

主要地点:

凤翔(今宝鸡等地)

主要事件:

官授左拾遗

代表作:

三吏、三别

︵44至48岁︶

说法

漫画型

主要地点:

成都

主要事件:

弃官逃难,病死湘江

代表作:

《春夜喜雨》、《登高》

︵48至58岁︶

洛阳市东偃师县

归葬

杜甫引发

集体怀旧

本报讯(记者 李佳)“还记得中学的时候,所有的课本都被我画得乱七八糟,上课时走神给书上的人物戴眼镜加胡子,男变女,女变男,画完后给同桌炫耀。”疯狂的涂鸦游戏,引发网友们的集体怀旧。

关汉卿骑上摩托飙车,曹丕变成窝在电脑前的宅男,荀子肩配勋章,举起佩剑,一下穿越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尽管面部表情一派古典,但打扮和背景都产生让人哑然失笑的错位感,网友们的创意涂鸦还没有结束。

魔幻型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尚永亮:

针对“杜甫很忙”系列漫画走红网络,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尚永亮昨日认为,这可以看作是年青一代进行的一次“解构经典”。

“解构经典”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较为常见。“解构经典”的目的不仅仅是颠覆经典,而是在颠覆中去寻求一种符合当代意义的更新的经典形式和内容。

在尚永亮看来,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一直都以正统的“诗圣”形象出现。年青一代通过对杜甫形象进行“解构”,能够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

“对此,不能从绝对多好还是不好来评价,这是当前文化多元的一种表现。”尚永亮介绍,在杜甫之前,也有“英雄人物”被“解构”。王朔早年的小说,具有“解构”的色彩。

尚永亮说,对传统“英雄人物”进行多元“解构”,有利于贴近年青一代。借助网络进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并非完全没有积极意义。

但尚永亮也认为,对千百年人们已经约定成俗的“英雄人物”进行多元“解构”,有时也不一定合适,尤其是一些粗俗式的“解构”。(记者朱建华)

分析

此次被涂鸦的这幅作品,是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的经典之作——《杜甫像》,画于1959年。画面上,他用素描的明暗法结合传统人物画重结构的线描手法,表现“诗圣”的孤寂与傲骨。

(李佳 整理)

制图 陈昌

标签:杜甫 诗圣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