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留园曲溪楼修复严谨 将成为世遗维修"教程"
2010年09月14日 11:24 光明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修缮后的曲溪楼蒋世颖摄

今年8月,始建于明代的苏州留园主体建筑曲溪楼,经过半年修缮后,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专家的竣工验收。这是小楼历经半个世纪以来的首度修缮,也是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的首次大修。文物专家评价:“维修方案的细致、实施要求的严谨,堪称古建筑维修的鲜活样板。”

风雨半个世纪,小楼“百病丛生”

“曲溪”,取意楼前弯弯曲曲的池水,清光绪初年得名,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13平方米。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这座苏州古典名园里的小楼开始西倾,并且“百病丛生”。

“维修前,部分墙体明显倾斜,梁柱、木楼板、桁条等木构件不同程度磨损、开裂,一些梁柱接点处变形严重。二楼角落处的木柱子因屋面漏水受潮,已经腐烂,墙面长满了黄色的霉斑。”留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整个建筑物向西倾斜,地基下沉,屋面破损漏水,砖细门套窗套残缺等“病症”,存在安全隐患。

经勘察,发现曲溪楼的“病”主要是门前池水引起。曲溪楼西侧的池塘水位随季节而不断变化,造成楼基下部土层水土流失,且土层厚薄不均,导致地坪向西侧沉降,从而使承重木结构发生倾斜。由于水池周围地下水位较高,加之传统砌造方法中墙体未做防水处理,墙壁容易吸附湿气,从而使得与墙体接触的木柱、砖细、墙面等都受潮、生霉或者腐烂。岌岌可危的“病情”引起了园林专家的重视,于是大规模翻修被提上日程。

原真性修复,保留古建筑历史信息

绿荫蝉鸣声中,一座苏南传统风格的两层歇山建筑,结构精巧,白墙灰瓦、栗色门窗、长达十余米的长廊,串起南北庭院楼台。短花窗外,夏荷亭亭玉立,游人不时驻足留影。

眼前的美丽景致,得来却十分不易。为保护好世界遗产,国家文物部门要求曲溪楼在维修过程中,充分尊重并保存文物建筑原有结构、用材及色泽等历史信息。“原材料、原工艺、原色彩、原法式”,是此次维修工程的四大施工原则。

在“揭顶不落架”的大修中,曲溪楼很好地保持了“原真性”。为了将对建筑外貌的影响降到最低,修缮人员巧妙创新,把强度远超钢材的碳纤维等现代材料包在了木头里面。对于这一在修复过程中既保持木结构的框架原貌、又运用辅助材料的加固技术,江苏省文物局专家现场踏勘后给予了肯定。

加固地基是曲溪楼修缮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基础土层土质较松,承载力低,如果采用通常的压密注浆方法进行加固,压缩变形量会增大,在曲溪楼西侧的两棵古树也会受影响。参与曲溪楼维修方案制定的专家组组长程伯寿回忆:“遵照对世界文化遗产‘最小干预’的原则,当时大家都是精益求精,修复方案换了很多套,最后还是改用传统技术进行修缮。”

这一“传统打石桩”的做法,不需要拆除曲溪楼原有围墙,而是在曲溪楼西面墙体两侧埋设1.5米深的石桩,通过挤压土体,增加土质密实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既加固了基础,又不影响周边绿化生长。

维修全程实录,将成世遗维修“教程”

经过四年的跟踪监测和方案论证,曲溪楼修缮从今年3月3日开工,6月底全面完工,直至8月19日通过验收,完成修缮。

为了给今后古建维修积累经验,苏州留园管理处与苏州世界遗产监管中心引进三维激光扫描(误差仅为“毫米级”)系统全程监测。开工前的扫描,采用不同方位,包括曲溪楼外部和内部场景,全程分为10站,平均每站耗时10分钟。扫描产生的三维数字图像轮廓清晰,色彩逼真,能够真实还原曲溪楼的内外空间场景。

在施工现场,每天有工作人员采用拍照、摄像、录音和笔录等方式,全程跟踪采集工程影像图文资料,并实时收档。凡是更换添加的部分,修缮人员都会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刻字、墨书、模印等方法做好标识,以备后人查考。

“包括苏州在内,现在国内许多地方对古建筑的维修并不十分规范,留园曲溪楼的维修工程将起到示范作用,因为其整个过程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的规定进行的。”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负责人周苏宁说。

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特意将相关课程安排在曲溪楼大修期间,通过曲溪楼修缮的真实进程,展现苏州古建筑维修的高超技艺,普及传统木结构的修复技术。这些过程也已全程实录,将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培训课程。本报记者 苏雁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苏雁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