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周国平对话周氏兄弟:感觉主义创造天才

2013年11月22日 18:30

“艺术家总是把有秩序的世界搞得很混乱,哲学家就把它收拾一下,搞得清晰一点。”11月20日北大图书馆,哲学家周国平与艺术家周氏兄弟做客腾讯书院,以《当代艺术和感觉主义》为题,展开一场艺术与哲学的跨界对话。

从广西到白宫,中国梦照进美国梦

对话开始,哲学家周国平便谦称自己是配角,周氏兄弟是主角,“我客串一下主持人,我是不随便当主持人的,只愿意给我欣赏和佩服的人当主持人,这一辈子是第二次。”

周氏兄弟到底是谁?受到周国平如此推崇。

周氏山作、周氏大荒,壮族人,出生在南宁市武鸣县的书香世家,少年时怀着幻想,希望“现实生活中很多实现不了的梦想,能在艺术中可以中实现。”1985年,两个籍籍无名的青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花山壁画艺术展览”,展出了180幅作品,这在当时是新艺术青年的大胆突破,他们的作品得到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张汀等老画家的高度肯定,刘海粟题字到“环伟博达,开创一代新风”。次年,周氏兄弟前往美国追寻艺术梦想,而后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关于周氏兄弟的国际影响力,周国平这样介绍,“我举两个例子,2000年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很多国家的政治领袖和经济领袖会聚一堂,论坛的开幕式是怎么举办的呢?就是周氏兄弟现场泼墨作画《新的开端》。2001年胡锦涛访问美国,奥巴马送给胡锦涛的国礼是周氏兄弟的作品《八位美国总统和长城》,白宫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晚宴,这个晚宴只有4个人,胡锦涛、奥巴马和周氏兄弟。”

周氏山作回顾自己的创作起点,“16岁从城市到农村插队,有一种艺术梦想,又不知道前途如何,1973年兄弟合作了第一幅作品《海浪》,我们生活在广西没有见过大海,想象两个青年在大海中划着船,前面是一种朦胧的希望,现在看来好像是我们的自画像,路就是这样走过来。我们的梦是从中国开始的,后来有机会在世界上跟很著名的人物变成朋友,比如政界的奥巴马、克林顿,体育界的乔丹,还有很多好莱坞的影星,我们年轻时绝没有想到将来会有这样的机会,是从中国那次画展的成功,我们获得了自信,觉得兄弟俩应该到更大的舞台,到世界上去看我们行不行。”周氏兄弟为腾讯书院的留言也印证他们的艺术历程“中国梦,美国梦,世界梦。”

哲学是艺术的跟班?

周氏山作笑称,“艺术家总是把有秩序的世界搞得很混乱,哲学家就把它收拾一下,搞得清晰一点。”对此,周国平并不认同,“如果说艺术家把秩序弄乱,哲学家再来收拾,那么哲学家是艺术家的跟班?但是在人类的文化史上,我觉得艺术家是在哲学家后面的。”

艺术先行,还是哲学先行?周氏山作认为从文艺复兴开始,人文主义带来了人类艺术鼎盛,出现达芬奇等艺术大师,这是哲学先行。然而近代常有艺术先行,19世纪的现代主义颠覆了传统美学观念,出现各种新的流派,比如立体派的出现后,评论家去追随艺术家,评论和解释立体派是怎么回事,这便是艺术先行,而非哲学先行。

周国平认为在艺术领域本身,一定是艺术家先于评论家,但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一般规律是哲学先于艺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在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实际上是因为西方哲学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从康德开始,到尼采,再到后来数代学生。西方哲学早期,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所组成,感官接触的“现象世界”是变化的,不真实的,它背后有一个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然而背后永恒不变的本体是什么?哲学家一直寻找。康德认为找不到,因为人的感性是主观的,认识世界理性的模式和概念也是主观的,通过主观认识去寻找世界的本体,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后来尼采更进一步,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根本就不存在,每个人认识这个世界都有一个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不存在没有视角的认识,所以不存在一个没有角度的世界本貌。哲学上的这种变化和艺术上的变化相联系,绘画从写实到抽象的变化就是这个过程。所谓的写实绘画就是描绘一个客观的东西,现在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客观的东西,没有本来的面貌,写实绘画则没有根本,我们可以对世界做出不同的主观解释,通过建构世界的图像,来表达你对世界的理解。

抽象绘画看不懂,这不是问题

对于写实主义向抽象主义过度的强劲趋势,周氏山作这样解释,“早期没有照相机,写实绘画能够做到如肉眼看到那么真实,在当时是一种非常震撼的力量。有了摄影技术之后,写实不算什么了,所以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再现真实性以外,美学还有更广阔的东西,比如说抽象派。”周氏大荒认为,“写实到一定程度以后已经不能够满足艺术的发展规律,艺术中有很多东西更激动人心,更能够表达一个人无法说出来的特殊情感。绘画已经越过了说一个故事,表达一个场景,说明一个真相的阶段,艺术开始解释和表现那种无法解释的东西。”

然而,现在抽象绘画和世界上的具体形象越来越远,好像艺术家也在努力避免自己的抽象绘画和客观对象建立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普通人面对抽象绘画的时候,经常发出疑问,这画的什么,看不懂。面对此类问题,艺术家与哲学家如何回答?

周氏山作举例道,“我们在广西美术馆办过一个展览,广西宣传部长去看画,他进如展厅之前看着画册说,周氏兄弟的画太抽象了,我看不懂。工作人员就解释说,古典绘画有故事和形象可以看得懂,但是看周氏兄弟的绘画需要想象和思考。后来,他进如展厅三个多小时还不出来,都快要关门了。他出来以后只说了一句:‘现在看了周氏兄弟的画,再看别的画就不过瘾了。’我想他不必完全看懂,但他带着一种感觉跟作品交流,知道了怎样欣赏抽象艺术,生活中常有这种经历,比如看到一片朦胧的荷花池,你看不清楚,也说不清楚它是什么,但是给你带来的朦胧的、抽象的感觉,那就是作品。

周氏大荒则认为东西放艺术欣赏习惯都有区别的,在东方常会提出抽象绘画看懂或看不懂的问题,但在西方国家却很少提看不看得懂,西方会提出喜欢不喜欢的问题,他喜欢这种审美习惯,比如一盆墨泼下去,不你懂不懂,他知道是水墨,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周国平回忆自己阅读过的毕加索传记,”曾经有人向毕加索说,你的画我看不懂。毕加索就问他,难道你需要看懂吗?他回答太高妙了,就好像你面对大海,面对高山,你看懂了吗?你对着大海是会产生一种心情,产生一种感觉,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这就是大自然伟大的视觉,产生这种效果就行了。“

艺术品评价有无标准:杀猪是好的艺术吗?

艺术的变化不光是从写实到抽象,还有另一种趋势--从架上到架下,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架下艺术活动。周氏大荒举例,杀猪也叫做行为艺术之一,有一个很著名的奥地利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杀牛,一个队伍帮他杀牛,再把血淋淋的牛扛出来,这就是他整个过程。

这样的艺术作品有何价值?应该如何评价?周国平和周氏大荒的对话,颇具深意。

周国平:像这样的艺术你们喜欢吗?

周氏大荒:我个人不喜欢,但是这个不喜欢也不等于说打倒,艺术的价值不能说用喜欢和不喜欢去评价,再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在座的人都不喜欢。

周国平:那么你是用什么评价?如果大家都不喜欢呢?

周氏大荒:不喜欢它照样好。

周国平:如果是你这样有水平的人也不喜欢呢?

周氏大荒:我不喜欢是我个人的事情。

周国平:基本上大多有水平的,有艺术欣赏力的人都不喜欢,这种情况下呢?

周氏大荒: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不是说艺术是为了被人们欣赏而出现的,艺术是一种人类的精神创造,他也创造了另外的情景。

在周氏大荒的看来,艺术欣赏是极其私人和主观的事,那么艺术作品到底有没有评价标准?周氏山作称,唯一的尺度就是在人类历史长河里面由时间来筛选,真正的艺术要经过历史的积淀,时间会把没有内涵的东西都会淘汰掉。一个艺术家无论怎么宣传,在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外在的作用力不再有意义,剩下的只是作品讲话,后代是否喜欢它,由他们决定。文学也是一样,莎士比亚的作品今天仍受欢迎,这是作品本身的生命力。

感觉主义可以创造天才

“感觉就是自由神”这是周氏兄弟的艺术主张,什么是感觉主义?周氏大荒这样形容,“感觉主义是在一个林荫深处漫步;是在一片希望的废墟里面找到你要什么;是在山谷丛林里面听到雨声。感觉主义给你提供了艺术上很多巨大的可能性,可以说从没有到有的这种可能性,从一个平庸到天才这种可能性。”

80年代初期,周氏兄弟带着新作品去拜访老师,这位老师既是艺术家,也是哲学家,半夜三点钟敲门将老师叫醒,老师看过后自言自语道“这是周氏兄弟的感觉主义。”这个词便由此产生。周氏兄弟之后沿着这个思路回顾自己的艺术,写下三句话:“感觉是自由神,感觉什么都是,感觉什么都不是。”这三句话引导了他们后来的创作。1989年在美国出版“周氏兄弟回顾”,美国评论家首次在西方提到周氏兄弟的“感觉主义”,因为当时周氏兄弟的艺术在美国以一种非常新的面貌出现,套不上任何的流派。90年代,周氏兄弟在汉堡艺术学院开始教课,“感觉是自由神”这种教学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周氏兄弟用哲学思想去指导学生,去发掘他们潜藏在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东西。真正的天才凤毛麟角,但是每个人都深藏着变成天才的因素,哪怕是最平凡的人,最没有学问的人,最不理智的人,都有这样的因素在。周氏兄弟认为感觉主义可以创造天才。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周氏 周国平 感觉主义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