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真实的逃离德黑兰1980

2013年01月14日 10:38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马欢

计划困难重重

正式的营救行动开始,门德兹本人决定要扮演制片人的角色,以便在行程中合理地了解每个人的去向。他的搭档胡里奥将会担任副制片人,扮演“六号制片公司”中所谓的“南美赞助商”。至于6位被困伊朗的外交人员,则会担任电影的工作人员。

“我带了一份被困于德黑兰的人员名单,上面有他们的年龄和姓名,”门德兹说道,“任何在电影业中有名的个人,都需要在那之前积累一长串的成绩。为了让这些人看起来更像是拍电影的,我的做法就是给每个人搬弄一个头衔,像是美术指导、摄影师、交通协调员,要是没有这些响当当的导演或制片人的名号,伊朗人就很容易会查到你头上。”

当时的伊朗危险又混乱,但监查制度和镇压还未恶化。那个年代,互联网并不发达,谷歌根本没有问世,所有的方案都是通过电话、个人或传真审核的。一切看起来可能有点疯狂,但似乎又行得通。

行动并非一帆风顺:加拿大因为发现一本中情局的假伊朗签证签发日期错误,行程不得不推后了,原因是签证的伪造者“误读了波斯的日历”;美国与加拿大政府的关系时不时变得紧张;中情局的地图还画错了加拿大使馆的地点,按原计划,特工们会在那里遇到加拿大方面的接头人。可到了之后,却发现是瑞士大使馆,两位中情局特工不得已装作是迷路的游客,向街上的伊朗人问路。

好不容易到达了加拿大外交官的住宅,外交官将这群特殊的美国客人带至家里。他告诉里面被困的美国人们,有客人要见他们。当然他并没有告诉他们,这些美国客人是中情局的人,只是说他们是来帮忙的。

“当我走进德黑兰的寓所时,我觉得那一幕很奇怪,眼前一切出乎意料地熟悉。柴火在壁炉里欢腾着,客人们摆好了餐前点心。这群人看上去精神饱满、热情充沛,甚至是状态绝佳。其中有个人的皮肤晒成了健康的小米色。我们的加拿大主人到厨房为我们调酒,我们喝着鸡尾酒,很快就变得热络了。要不是嗜血的革命护卫队和革命委员会成员在外面的街道来回巡逻,这简直就像是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一个平常的晚餐聚会,”门德兹回忆。

在完全打破冷场后,特工们就开始向被困的美国人部署战略。

门德兹打开六号制片厂的公文包,拿出一期好莱坞《综艺》,上面载《阿尔戈号》的宣传。他把其中一张六号制片厂的名片递给了美国外交官科拉·李捷科,指着广告,上面有一处介绍,“这部小说是由特丽莎·哈里斯执笔的。”

“你就是这个人。”门德兹说。他向她展示了化名为特丽莎·哈里斯的加拿大护照。科拉细细地看着上面的照片和仿造的签名。然后门德兹拿起速写本,把它交给另一位客人凯西·丝塔芙。“给你,”门德兹说,“我们知道你有点美术底子,所以决定让你扮作美术指导。”

接下来,特工们一一派发了名片,上面写明了其他人的身份:乔·斯坦福是副制片人;马克·李捷科是交通协调员“约瑟夫·俄尔·哈里斯”;李·斯卡兹是摄影师“亨利·科林”;鲍勃·安德斯是场地管理“罗伯特·贝克”。

在离开之前,特工们又跟这群客人过了一遍他们各自的“经历”。门德兹给每个人递了一份捏造出来的履历,告诉他们要背得滚瓜烂熟。

“假如有人截住你们或者跟你们发生激烈争吵,永远记得要自信、直视他们的眼睛。想想好莱坞的人这时是怎么应对的。记住,胡里奥和我就在你们身边,如果露馅儿了,就让我们圆场,”门德兹对这些美国外交官们说,“你们要让自己变得华丽一些,更好莱坞一些。”我说道。他给斯卡兹递上了取景器,把剧本交给科拉。

“胡里奥和我会在周日晚过来,跟你们来一次带妆彩排,”门德兹还提醒,“但在此期间,记住你们的台词,我们到时可是会测试的!”

事实上,最后还发生了一个乌龙:出逃日黎明前的几个小时,门德兹醒来接电话的时候,已经是凌晨3点—他之前把闹钟设定在凌晨2点15分,可是睡过头了。

这一行8人(电影中略去了其他中情局的特工)之后乘坐加拿大使馆的车辆,去到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大使馆甚至编造了一份假电报,声称其建议摄制组到其他地方拍摄。逃难者一身好莱坞风格的服装,在机场周围闲晃,每个人在之前都接受训练,牢牢地记住了自己的“发迹过程”,包括时间和细节。一个人“吹了发,像是在modhairs发廊做了一个时兴的造型……他穿了条没有口袋的紧身裤和一件蓝色的丝质衬衫,上面没有系纽扣,胸毛上搭着一条金项链和链坠……他的夹克大衣搭过肩膀,像一件披肩一样。”这幅妆扮十足的好莱坞人。

电影《逃离德黑兰》中这一段扣人心弦又略带惊悚,根据1999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内部刊物《情报研究》中登载的内幕消息,现实中的出逃情形并没有那么戏剧化,但仍然称得上是惊心动魄。

营救的最后时刻,在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伊朗的海关人员在伪造的护照和出境签证上盖章的那一瞬间,可谓是“气氛紧张”。等伊朗的海关人员在他们的假签证和护照上盖好章后,8个人才小心翼翼上了飞机。

按照中情局的资料记载,这8个美国人(化名为6名加拿大人、一名欧洲人和一名拉丁裔美国人)终于离开伊朗,搭上瑞士航空公司SR363的航班。飞机在短暂的机械故障延迟后起飞。为了安全起见,直到出了伊朗的领空后,他们才举杯庆贺。

这一天是1980年1月28日。直至数月后,人们才发现他们离开了,而美国中情局在这当中的参与策划,直到17年后才被公开。

不过解救其他人质的行动可没有这么顺利了。直到卡特总统离开白宫那一刻,伊朗方面才最终同意释放其他人质。某种程度,这些人质的获释更像是一种意在羞辱美国的政治声明。直到今天,很多人仍认为,是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

1981年1月21日,就在人质被释放的第二天,已是一介平民的卡特飞到德国军事基地探视获释的美国人。中情局官员道格回忆道:“我还留着那张照片。前总统神情尴尬,我则像是面无笑容的活死人一般。”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德黑兰 门德兹 伊朗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