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反乌托邦”科幻
隐喻
利用日本技术制造的高铁列车,行驶中发生不明原因的重大事故。周原试图去探查真相,竟然发现列车为了躲避敌人的攻击而被改造为了一个人工宇宙……
这是韩松科幻新作《高铁》的起始情节。书中,韩松还把高铁比喻成一个不断膨胀的避孕套,这并非纯粹想象力的迸发。“一部分科学家对宇宙的描述,就是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而且一定时候还要收缩。”在韩松的笔下,高铁就是一个巨大的膨胀的宇宙,它不仅在疾驰,也在自我膨胀。
这个隐喻是典型的韩松式的。高铁就是我们的社会,它一边高速发展,一边又在自我膨胀,最后控制不了自己,不知道将变成什么样的怪物。
《高铁》被看作是之前那本石破天惊的《地铁》的续篇。这次,韩松起笔就是一次残酷迅猛的高铁事故,死亡、混乱、挣扎、淫乱,阴暗的气氛弥漫着整部小说。这很容易让人猜测,韩松是否是对那次现实中的温州动车事故的一次影射?
但事实恰恰相反,在温州动车事故之前,《高铁》初稿已经完成。
韩松还记得那个“7·23”的晚上,他正在家改书稿,突然手机短信的提醒音响了:温州发生中国高铁史上空前惨烈的事件,伤亡数百人。回忆起那个时刻,韩松觉得自己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有点冷漠。“把高铁事故写完了,好像真的发生过了一样。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这为韩松的一句话做了注脚:科幻就是明天的新闻。
之所以如此说,跟他的职业有关系。现实中的韩松,是新华社的一位新闻从业者。很多作家躲在屋子里写科幻,靠的是想象力,但作为新闻人,韩松接触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现实事件,这种“不可思议”,就是他科幻的灵感来源。
美国《新闻周刊》描述说,韩松白天作为一名记者为新华社工作,晚上写作黑色而寓意深长的小说。
这种职业身份,让他与以《三体》蜚声文坛的刘慈欣有了明显的差别:刘以技术型的硬科幻和极度恢弘的想象力征服读者,而韩松,则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为他观察到的当代中国披上了一层科幻和荒诞的外衣。
这种科幻与现实的预言式交织,在韩松近来阅读的英国作家巴拉德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巴拉德在《沉没的世界》等几本科幻小说中,写到了生态环境的问题,他笔下的地球两极融化,海平面上升,城市沉没在水下。这几本书写于上世纪60年代,而那个时代,还几乎没人讨论过这种问题。到了今天,却成为我们生存恐慌的来源。
“我们晚了半个世纪才来补课。”韩松说,“科幻,就是提前跟你说什么事情可能会发生。”
做梦
韩松最早接触科幻小说,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幻是当时引进的西方文化思潮的一部分。“引进的都是西方最一流的科幻作家,也有很多后现代风格的作品,探讨的是当时西方最核心的问题,比如人和机器的关系,电视对人的奴役,消费文化今后怎么去控制人,人生活在真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等。”
读了这些作品,韩松觉得自己身体里有一股隐藏的热情被激发了,那种对超越性的星空与宇宙之秘密的好奇与热衷。于是,从1987年发表科幻处女作超短篇《第一句话》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宇宙墓碑》、《没有答案的航程》、《2066之西行漫记》、《地铁》等,让他在科幻文坛独树一帜。
几十年后,他回头看看,发现自己所在的领域依然非常“边缘”。
在正式的文学体系中,科幻文学还是被列在儿童文学一类;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科幻专业,也是归在儿童文学专业里面。今年举行的科幻界最高奖项银河星云奖,也在惨淡经营。“像这样规模的奖项,没能找到赞助,都是会员自己掏钱。”
作为这一届评委会主席,让他欣慰的是参赛作品的质与量的提高。前两届入围的只有几十篇作品,今年一下就上升到两百多篇—评委们都看不过来。
在《三体》等重磅作品的影响下,这几年科幻文学的阅读群体在不断扩大,特别是80后群体。这个群体不再用儿童文学的眼光去看科幻小说,而是把科幻文学与城市、未来等这类比较“酷”的意味联系起来。
“我觉得,大部分看科幻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觉得宇宙、未来是充满诱惑的极大空间,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者颓废空虚。”韩松说。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崛起就会伴随着科幻的繁荣期。科幻最初发轫于英国,第一篇科幻小说就产生在工业革命期间,产生了当时最牛的科幻作家;然后就转移到美国,特别195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科幻的黄金时期;随之几个工业化的国家,比如苏联和1970年代的日本,也有一段黄金时期。到现在,西方国家的科幻热一直长盛不衰。
如果只考虑今天怎么活下去,明天怎么活下去,是没有梦的。“科幻把人的视野打开了,要让你去做梦。”韩松说,“我觉得中国也到了这么一个坎上,刘慈欣这些作家现在能够冒出来,是有社会背景的。”
悲观者
在小说《高铁》中,韩松给一个人物角色起名叫“吴未来”,这个名字的谐音背后弥漫着冷酷与悲观的意味。
几乎每本书,韩松都会遭到几家出版社的拒绝,不是因为担心销量,而是被认为“小说基调有问题”。
“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这是出版方为韩松贴的一个标签。韩松的科幻被认为有强烈的“反乌托邦”的特征,这类作家往往认为社会达不到一个理想状态,人的自由都是被管制的,人要反抗它。
韩松承认,他确实受到了卡夫卡和《1984》的一些影响。“我觉得中国至少有一个东西还没有被写到,就是现在中国那种巨大的、超越了卡夫卡式的荒谬感。”
他喜欢看《聊斋志异》,解读那些通过隐喻描写的现实中不存在的故事。鬼在另一个世界,又来到了现实中,经历的故事也是隐喻和讽刺了现实。“它介绍了一种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想象,它认为鬼比人还好。”
既描写了虚构的荒唐的世界,又很真实,这是人鬼世界,也是科幻最本质的特点。韩松看来,科幻不过是在人鬼故事的基础上,加了些现代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是美女与狐狸。
“大部分写科幻的人都有一种悲观的东西,但他的骨子里面又有乐观的、非常希望乌托邦的东西存在于宇宙中间,人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他认为现实跟理想有很大的距离,他希望把这个世界毁灭掉,找一种方式再造一个出来。”韩松说。
这就是韩松笔下的世界:支离破碎,又耀眼华丽,充满了机器的怒吼和人们的尖叫。哪怕是在最黑暗的世界,比如地铁里,你也会看见花花绿绿的疯狂广告。他的语言风格,也跟这个描述的世界一脉相承:各种夸张的比喻、支离破碎的描写、极端冲突的场景。
“如果有一辆去天堂的快车,但只要还有一个我关爱的人留在站台,我一定不会上去。并不是我有任何崇高,而是因为我和韩松在本质上都是悲观的,上车对我没有意义。”他的一位朋友张峥说。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