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夫”邱启明
把自己当作底线
我们尊重名人本人的信仰,甚至我们也允许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这并不等于去认同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可以如此公开地对一个在中国社会还有些特殊的群体去表达你的歧视。不用回避,在我们身边有一部分人的取向和大多数人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也在为这个社会辛勤地付出着。同性恋者和我们一样,都拥有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并且这样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哪怕是观念上的侵犯。我们想对同性恋人群说一声,套用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我可以不认同你生活的方式,但我愿意捍卫你不同于我的生活的权利。”
——2011年7月4日,针对吕丽萍反同性恋言论,《24小时》如此评论。长句子经邱启明抑扬顿挫的演绎,变得急促有力。随后,他的微博一下增加了五千多个“同志”粉丝。
如果没有人的安全,这样的速度我们要不要?当前中国的发展速度就和高铁一样令全世界羡慕。然而,我们在满足速度追求的同时,我们在满足速度激情的同时,我们可能会抛弃很多,忽略很多。比如说,能不能让我们喝一杯放心的牛奶,能不能让我们住一套屹立不倒的楼房,能不能让我们城市里条条大马路不要出现突然的坍塌,能不能让我们坐一趟安全抵达的列车,能不能在发生重特大事故的时候先别把车头埋掉……能不能让人们的幸福享有最基本的安全感?中国,请你放慢脚步。走得太快,不要把人们的灵魂落在后面。
——2011年7月26日,针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邱启明的一连串诘问后,被网友评价为“最具性情的央视新闻主播”。
这是两段让邱启明感觉最酣畅的评论,出自《24小时》前制片人王青雷之手。“我挑主持人,要的肯定不是字正腔圆,而是对新闻的理解,有能力,有胆识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中央电视台里的大多数人,对当下中国最受关注的新闻有自己的表达能力,可以自己发挥。只不过在现有体制下,他们无法在那个台子上发挥而已。”王青雷说。
那段时期,邱启明对王青雷的要求是,“不管《24小时》被上头如何牵制,你每天必须给我一条评论,否则我就在主播台上胡说八道。”王青雷的文字加上邱启明的诠释,就是那一时期《24小时》最具影响力的评论。
那时候,邱启明心里很平顺,“为了那个平台,我认为我做了应该做的选择”——把八股式的导语变成自己的语言,聊天式的导语,还有,评论随时加,让观众觉得亲近。刚进《24小时》节目组的半年,他每天站在二楼拐角,一背就是一两个小时,消化,变成自己的语言。
直播台前没有提示器,面前的新闻纸上也只是简单的关键词。直播时的现挂是家常便饭,临时给出评论。但邱启明不敢说太长,怕说着说着就碰到“红线”,“瞬间会照顾到方方面面,一会儿想着上面的的口径在哪,又想到‘红线’在哪,我会不会踩到地雷,考虑对面女主持会不会在那自己背稿子……无数干扰的东西。”干扰的对立面,是一个强大的团队,从制片人到主编,再到评论执笔,所有人都在考虑《24小时》如何出彩。
相比现在,邱启明那时不觉得压抑,就是因为每天都有一条评论,有时候还有好几条。“作为国家电视台,虽然是一个接近零点的节目,但如果连自己的声音都没有,是很可悲的事情。”
每次领奖,邱启明必定首先感谢CCTV,因为这个平台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接着感谢团队,他只是沾了出镜的光,其实自己很多时候是“团队的传声筒”。
4月1日,在《新周刊》“2011中国电视榜”颁奖现场,邱启明说: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尽职尽责当成一个底线,这个社会没有不变好的理由。
很多人将所有事情归咎于体制,却忘记自己也是体制的一部分。连岳曾在博客中写道:“我们保持怀疑,我们批评,我们不合作,我们能快乐地改变这个体制,我们就是体制。”邱启明也推崇这种智慧,像白岩松和柴静,“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匍匐着,迂回着做成了很多事情”,相比之下,自己则像一介莽夫,直截了当,“却比只抱怨不做好很多。”
白岩松也希望媒体不要出于特别角度把邱启明推向岗位的对立面。“我希望我的电视同行,最好是通过节目成为关注点,而不是节目以外的事情。启明可以学学岩松老大哥,去年我多次被辞职被自杀,最后我都‘厚着脸皮’,既没辞职也没自杀。守土有责,我们做的事情有比恩怨情感更大的目标。”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