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老北京的方言

2012年04月16日 08:51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石侠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现而今,很多外地人想学老北京话。可能出于热爱北京,也可能觉着好玩儿。有的外地人开炸酱面馆,为增加老北京色彩,让服务员学说老北京话,顾客一进门,几个穿着对襟褂子的小伙子,齐声高喊:“来了吧,您呐!”“几位吧,您呐!”吓人一跳。本来我是最喜欢吃北京炸酱面的,这么一热情,倒把我吓回来了,干脆,甭进去了,那夹着外地味儿的北京话,并不让人舒服。  

说真格的,学北京话并不容易,要说溜了北京土话更难。北京方言有着千年的传承,光发音就够您喝一壶的,还甭说同义不同音不同字的,记起来麻烦,说起来拗口,还不如大大方方地说普通话呢!比方说,普通话的“吃”字,要用老北京的土话来说,麻烦了。如果是有点身份的人打招呼:“二大爷,您吃了吗?”对方会答:“添过了。”不说“吃”,而说“添”。若早晨见面,说吃早点,大多用“垫(dian阳平声)哺”:“啊(ao四声),垫哺了。”若家人留话就会说:“栓子(读匝),你把那点饭扽了吧!”或说:“你餐了吗?”若有点儿生气,就会说:“塞完了吗?”再有气,就会说:“你挺(四声)饱了吗!”小朋友见面,见对方正吃东西,一伸手:“哥们儿,开点儿!”等等,您看,在不同时间,碰到不同对象,不同心情,同一个“吃”,字,就会有“餐、塞、扽、开、垫哺、挺、添”等说法,而且发音还有讲究,否则就会像外国人说中国话那么别扭。  

北京是古都,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北京的口头语也融合了古今中外、各地不同的发音和词汇。拿“吃”字来说,就有来自古代的“餐”,来自上海等南方语的“塞”,来自河北方言的“挺”,来自满族的“添”,等。又比方说,普通话说“隔壁”,北京方言说“间(读为界壁(读为比儿化音)”,这对外地人来说就难了。其实,这个说法早在宋代就有。如《水浒》鲁达拳打镇关西一回,鲁达说,“你也须认得洒家?却恁地教什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吃酒?”,鲁迅在文章里也几次用了这个词:“……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等等。再比方,“看”字,老北京人说“”(lou lou 读“搂”;例如:搂草打兔子。),这大概是民国以后,英语传入中国,从look一词趸过来的吧。  

小说等文化的影响也拓展了北京的口语。《红楼梦》北京方言的出现,也为老北京人说话添了新彩儿。如贾赦要娶鸳鸯为妾,鸳鸯不从说:“……横竖不嫁人就完了……”“横竖”在北京话里要说成“横是”,被广泛运用。  

有些北京话与河北话也有亲缘关系。如“挑费”,意思是花费,北京与河北相同。然而“嚼谷”,却成了北京独有的“收入”的意思。有些北京话虽然寿命很短,但随着地名的出现,却保留下来。如北京人把“火柴”,说成“取灯儿”,因前门的取灯儿胡同,留作历史的一瞥。  

老北京人说话都很讲礼节。朋友之间,都要以“您”相称;甚至对小辈人,也客气道“您”;提到长辈,即使不当面,也得说“怹”,没有直呼其名的。所以,不管是现代年轻人,还是外地人,学说北京话,不要光学皮毛,要学精神,要懂礼,否则会猴吃麻花——满拧。比如,说“走”,北京话是“颠儿”,或“颠儿丫子”。但您对老人或领导就不能这么说,那太不尊重了。您得知道,北京方言,大多出自市井俚语,并非正规和庄重,尤其“儿化音”和“子化音”,都有很强的随意性。北京话说起来溜口,听起来亲切,但还是要学学普通话,要知道,普通话可不是北京方言呐。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老北京 河北方言 北京话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