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尘世的出口有黑暗也有光芒

2012年02月16日 14:21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张清华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这是一本不免让行人驻足观望的书,它有一个格外引人注意的名字:《去丽江疗伤》。我用狐疑的眼神打量它,花时间渐渐接受了以下事实,它不是旅游宝典,不是小资心语,不是游走于道德边缘、纠结无望而又缠绵悱恻的爱的故事。既不香艳,也不刻意传奇,而是一部时代的生活史,一卷畸零人列传,一部视角独特的时代的记录和备忘。

丽江的声名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地理范畴。历史烟云中的边陲小镇、寂寞古街,如今满身标签,难以自弃地成为媒体、公众追捧的人间仙境。自以为有点品位、有点文化情调的都市人和新驴友们,常以言称丽江、谈议香巴拉为荣。想象中它有天赋美景,撩人的风情,遗世独立的气质,别具匠心的客栈,文腔艺调的酒吧,甚至古雅散逸中还透着点儿“闷骚”的意味,勾人遐思。

但是这部书里的丽江,却是卸去了浓妆画皮,其真相令人不敢直视。显见这是一本僭越之书,冒犯了共识。但真相从来都是暴烈的,颠覆性的。恰若历史上隐士们的诸般偶像,在醉人诗意的幕后,也免不得是田园一片狼藉,穷酸落魄,饥寒交迫。最美的小镇丽江,竟然同时也是病人的聚居地。

各异的病象有共同的根。不幸的往事,急于埋葬的记忆;不够乖觉,不够滑溜,不够灵活,格外生硬,羞于开口求人,社交技巧匮乏,人群恐惧症;不受重用,不被尊敬,不被爱,不健谈,不喜欢往上够,不懂得跟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被生活遗弃;忙碌一天后无来由的空虚,莫名其妙的失落和迷茫;喜欢思考,外冷内热,怀疑主义者,固执地追问意义……他们的痛苦,被侮辱与被损害,恰好是这时代急速前行的代价和成本。他们的失败,正好用来烘托那些得志的高手、时代的宠儿。

因此这些丽江病人,其实可以概括为一些“生活的弱者”,并非大脑机能紊乱人士,换一种说法——他们是一群被甩出了漩涡的人,一群时代与社会中竞争和缠斗中的低能儿。然而换一个角度看,他们或许又是一类时代的“先知”或“大地上的异乡人”,自甘边缘,主动放逐,勇锐改变,抉择,救赎,自愈,涅槃。他们忽然脱轨而出,抛离了进取和励志,甩开了混得好和有面子,让光宗耀祖和封妻荫子滚蛋,跟平庸但不被非议的生活彻底剥离,鲜血淋漓又宛若新生。这其中有时代的启示,如何在这万丈红尘中寻找生的意义?去丽江旅行,只需要一点钱和闲就够,但要在丽江定居,则需要勇气、超越凡尘的悟性和慧根。

在一个绝对强调曝光率和注意力的时代,并无人愿意去了解他们。这一小撮在“现代生活”中不得意的人,被各种各样的失败和创伤驱赶到了“尘世的边缘”的人,他们在这里想象穿越人世的遮障,获取一份心灵的安宁。但他们的故事本身并没有英雄主义和梦幻色彩,甚至也没有肥皂剧的百转千回,而是逃避,他们可谓是一群真正的弱者。这些故事里充满了病态和软弱,充满了普泛和永恒意义上的不得意。

但这生发出了意义—不只是叙述一群现实中的失败或失意人的故事,而是要从现实和非现实、生存与信仰、创伤与医治等哲学性的命题中找到启示。在更大的时间坐标中,在宗教和人类的历史中,在哲学的意义之轴中,甚至在现代的生态思想与观念里,哪一种生存更具有意义?更古老且长久?出于记者的敏感,凭借对真实的渴望和对遮蔽的担忧,宋慕新倾听、记录、呈现,告诉了我们一个复杂的丽江,一个不美好却有呼吸、有脉动的丽江。但最终,我以为,是告诉了我们有关这个时代生存和精神状况的某些更概括的真相。

虽然如此,这终归是一本没有藻饰的书,它的笔法是冷静的记录和朴实的呈现。即便李江和女儿阿花的故事,几乎齐备了所有的戏剧元素,也只是复述,毫不煽情。原生态的素材,但已足够精彩,这就是生活,生活本身比虚构呈现更广阔的诡谲和生动。

作者宋慕新,直面时代的暗疾,反思文明的缺陷,切进城市的癌肿,确有些精神或观念意义上的猛士气。他年少轻狂过—人人都曾年少,却不是个个都有持续的激情去轻狂。他一直充满激情地折腾着,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文武兼修……书卷气、山林气兼江湖气,曾经的理想主义者,不甘幻灭,以文印心,遂写下了这样的一本书—《去丽江疗伤》。

过去我们讨论理想,叩问心灵,忧心忡忡,一脸焦虑,却料不到时代的滑行已让这些统统失效。如今,人们对此的不屑溢于言表,连谈都不谈了,没时间,没心情。然而通过这本书,一个精神命题再次出现了,关于筑居和栖居,关于生存与生活。

因此,它值得一读。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尘世 去丽江疗伤 现代生活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