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蒋经国在大陆的把兄弟

2012年02月07日 14:10
来源:时代人物周刊 作者:韩骐名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年轻时的宋志刚

宜川的寒冬冷得刺骨。看到记者的到来,裹着厚重羽绒服的宋志刚矫健地从屋里走出来热情相迎。

比起名震四方的传奇人物们,宋志刚的晚年可谓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像是一位经历了大起大落、厌倦了江湖风雨的隐士。见宋志刚之前,与他的邻居们一起聊天时,基本上都不清楚与自己住的很近的这位老人的详细情况。如今,叶落归根的宋志刚居住在延安市宜川县南寺湾的一个小院儿,初见,看上去清瘦不失精神,低调中释放着和善,在一下午的聊天中,87岁的宋志刚向记者回忆和讲述了当年与蒋经国非同一般的渊源及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少年萌生抗日思想

宋志刚出生在陕西省宜川县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他不愿顺从长辈要其务农的要求,而是坚持“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他把这称为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改革”。

在宋志刚上学前,家里只有爷爷识点字。爷爷说:“都不识字也不行啊,等我死了,来封信都没人会念。”于是宋志刚被送到乡里读小学,学的是《三字经》、《论语》等。但五年级只有县城才有,后来宋志刚就步行40里路去县城读书。那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志刚在县城已经能够接受到许多关于抗日、国民党、共产党等方面的信息,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抗日的思想已经在他心里萌生。

小学念完,宋志刚14岁了,父亲希望他在家务农。当时宋志刚一家靠务农为生,基本上只能维持温饱,如果有点自然灾害,就可能饿肚子。这时爷爷就会教训大家,“不要忘了民国18年”。民国18年(1929年),是一场大饥荒,人以树皮、草根为食,饿殍载道。

宋志刚想,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要给个人、家庭带来更好的出路,要践行自己心中的抗日理想,都必须继续念书,好好念书。父亲则说,家里没有钱供他念书了,而且读中学要去省城西安,对14岁的宋志刚来说,太远了。但宋志刚坚持己见,他的小学成绩很优异,他也坚信自己能读好中学,有更大的出息。父亲被他说服了,东拼西凑地给他凑了一些钱。

宋志刚并不知道西安都有哪些中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就是乱跑的,只是一心要找个中学读书”。年纪小小的宋志刚便一个人背着厚重的行囊步行往西安走。比较幸运的是,在路上他碰见了几个县里人,有一个人正是宋志刚某小学同学的父亲,在西安有些关系,就帮他联系参加兴国中学的入学考试,宋志刚顺利通过考试,开始在兴国中学寄宿读书。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宋志刚 蒋经国 把兄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