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

2011年11月15日 13:58
来源:zhangjp.z.infzm.com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曾经,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都是对的;现在,凡是符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现象和理论,就是对的。

这句话,是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对少数经济学家的批评,他认为,经济学家的责任是分析问题,而不应该以主义代替分析。
我听了,觉得新闻记者也应是如此。2004年秋天,当我的《拐点: 影响中国未来的12个月》在台湾出版的时候,我就将林毅夫的这句话,写进了这篇台湾版的序文。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20世纪80年代初,罗大佑唱出了先行一步的台湾,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进程中的失落与彷徨。20年过去了,反观21世纪初叶的中国大陆,问题早已不再仅仅是置身工业化的浪潮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既可看到一个改革中效率毕现的欣欣向荣的中国,也可以看到一个转型中显失公平的隐忧重重的中国。

究竟如何把握和描述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时代?25年前从台湾泅水至大陆的高级智囊林毅夫说,当下的中国,正处于200年来最好的时代。持相反观点的少数人认为,这是一个腐败肆虐的最坏的时代。被人称作“社会良心”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援引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那句话说: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又是一个坏的时代。

聚讼纷纭的局面表明,时代越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人们对当代历史的兴趣就越发浓厚。《拐点: 影响中国未来的12个月》连续三个月蝉联《南方都市报》社科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就证明了这一点。我发现,人们对仓促间写成的欠考究的文字并不在意,他们感兴趣的是,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间的中国是否真的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中国是否真的走到了一个时代的拐点,并开始25年后的第二次转型?

据我的初步观察,读者对本书的基本态度,大略有三:

“认同”。持此观点者认为,我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整合和梳理,提供了一个批阅时代的模本和标本,这是一种对社会走势较为精确的独特解读和提炼。

“反对”。持此论者指称,我描述的12个月,只是一个节点,我将一个节点说成“拐点”,显得过于随意。更有甚者,将我责备成一个时代的“吹鼓手”。

“中立”。持此观点的人们觉得,我很敏锐地把握住了“公正”、“宪政”、“人本”和“多元”等这些时代命题,这也的确是胡温元年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鲜明的趋向。但一些同样在这一年内发生的、不一定符合这些趋向的重大事件,被我有意无意地疏漏了。

认同也好,反对也罢,任何评价都是读者的自由。于我,则坚持己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执掌中国的邓小平背离了毛泽东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径选择,代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次转型的一个重大标志,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改变了“一大二公”体制下的“平均分配”。

肇始于2003年3月的第二次转型,修正了25年来不曾松懈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路径。GDP的风向标被拔除,以公平为导向的社会政策改写了赢家通吃的旧格局。社会公正、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等等旧式社会主义的合理理念,得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转为社会体制改革为主的方向性转变,凸显了中国第二次转型的方向,显示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基调。所以我强调,此间12个月是中国第二次转型的一个时代拐点。

我在论述己见时,直接采用了四个判断句:“公正主义”终结“富人时代”;“宪政主义”终结“权力时代”;“人本主义”终结“GDP时代”;“多元主义”终结“单边时代”。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谓的终结,只是“行将终结”,或者说“可能终结”。判断句的使用,只是希望用一种更为鲜明的方式,提请读者注意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

当然,我不能也不会期待人们对我表示认同。我说过,凭借12个月的新政断言中国走向,为时尚早。未来会怎样,还有待观察。但我要辩驳部分同人对我写作此书的动机的善意曲解。他们谓我借解读“当代史”之机,曲折表达我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某种期待,试图造成推动社会变革的民间舆论压力。

我以为,这样的善意曲解,染有浓郁的意识形态的印记。我从不否认民主制度的终极价值,可是我对此间12个月的梳理,只是一个记者对当代历史的技术化的解读。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始终注意避免将个人在政治上的主张渗透其中。这是因为,较之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更为技术化。顺便说一句,人们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判断之所以大相径庭,往往是因为意识形态在作祟。

几个月前,我访问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林毅夫。在对时代好坏的判断中,林坚持放弃意识形态的评判标准。他认为一些经济学家,已经从意识形态的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曾经,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都是对的;现在,凡是符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现象和理论,就是对的。经济学家的责任是分析问题,而不应该以主义代替分析。

我想,世间事,事不同理同。经济学家如此,新闻记者也应是。如果我们对中国的判断,完全落入意识形态的窠臼,我们对中国的认识和判断,就会失之偏颇。

RSS 2.0 订阅本文。回复已经关闭, 您可以 返回您之前浏览的页。或者返回新闻人的江湖首页 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有147 条评论xzqgd1

每一次行业整顿都是地方正腐敛财的绝好机会,没有后台的都被“检查”“整顿”灭了,有后台的继续发黑心财,社会治理的道路陷入了深渊,却还有人在高唱完善什么“法治”,看看除了警察和城管等暴力机构,还有什么能推动这腐朽的体制前进?

[责任编辑:杨程] 标签:Reply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环境保护税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