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书坚强”书店不卖书而卖文化:成功不可复制

2011年11月04日 10:55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流沙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杭州,这样一个省会城市。我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媒体,一说起“读书这件事”,就会提及“晓风书屋”,就要采访晓风书屋的老板夫妻档姜爱军、朱钰芳。而更让我诧异的是,杭州有一家时尚周刊,今年前八个月,竟然写了三次“晓风书屋”,而且都是整版整版的。

“晓风书屋”在杭州的确有名,但也经不起这样来写,就是那么一点关于书的事,我都看得审美疲劳了。但报刊上都有读书版,版面开出来了,在杭州能写什么呢?新华书店能有新闻吗?恐怕只有这个民营的“晓风”了。“晓风”在杭州实在是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它不仅在可以把房地产每平方米炒到三四万元的大城市里生存下来,还开出了不少连锁店,实在是“店坚强”。

大家可以盘算一下,书店是不能开在郊区的,至少是城里的准繁华地段,这杭州主城区的店面年租费高得要吓死人,但“晓风”还能生存,说明它有一批拥趸者,它还能靠卖书赚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民营的“晓风”坚强地活在“花花杭州”中,如果有人以此告诉世人,私人书店还有春天,那么绝对是脑子进水了。

“晓风”在杭州绝对是一个非典型事件,它没有复制性。它的成功是十几年的经营和坚持,“晓风”创办于1996年,正是私人书店兴盛之时,多年的“人文化”坚持,让它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顾客,读者的口碑和媒体的主动宣传,叠加了名店效应,以至于杭州人一提到读书,就会想起“晓风”。这就像老底子的杭州人,一说起中药,就要想到胡庆余堂。

“晓风书屋”其实就像胡庆余堂一样,卖的不是书,而是“读书文化”,它的存在,其实是“一座物质城市读书文化”的遗存和坚守,以至于一个白领或是一位政府官员,对别人说他经常会去逛逛“晓风书屋”,那等于告诉别人,他(她)是一个有文化也是耐得住功名利禄引诱,追求自我心灵平静的人。这与一个人对外宣称自己喜欢玩滑翔、打高尔夫一样,可以证明自己是与红尘中的人不同的,是有品的。

一家书店能玩到这个份上,几乎是“后无来者”了。你说今天去了一趟新华书店,我想到的是,你大概想考公务员去买应试资料了;而如果你说去了一趟晓风书屋,我就会对你肃然起敬。

“晓风”绝对是杭州的一道读书文化的风景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道小众化的风景线。如果有哪个老板钱多得没地方花,想在杭州城里开一百家书店,那等于把钱捐给了店面的房东。

“晓风”在杭州,恐怕惟此一家。

[责任编辑:杨程] 标签:晓风 晓风书屋 遗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