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近代中国的转型之殇
□王国华
“晚清这个时段已经被贴上了众多负面的标签。这是有道理的,在很多方面,这个时段都不能让人满意,但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处于深刻的转型之中,而且这个过程原本能以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通向它要到达的终点。”在《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一书的序言中,黄波几乎已经很明确地提到:若转型的过程不意外中断,中国的历史完全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以政治正确论,如此立论似乎有点超越常规,但黄波于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多角度、多维度地审视、打量,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他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而容忍甚至重视这样一种说法,似乎也是健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在《“跪着暴动”失败了———立宪派的悲情与绝望》中,黄波引用了一个细节,且录于下。事件原委:1910年,湖南巡抚想发行公债,但未报刚刚成立的省咨议局(类似于议会一类的机构)审议,省咨议局上报国家级的议会资政院。资政院认为湖南巡抚违法,遂上奏军机处,军机大臣没当回事。资政院极为不满,认为军纪大臣辅佐不力,要求他们到资政院接受质询,军机大臣置之不理,资政院一片哗然,当时出版的《东方杂志》上刊登了资政院议员们的演说,场面十分火爆:
罗杰:守法为立宪预备之基础,若国法不被重视,谘议局留之何用,不如将之解散。
邵义:通常一御史之弹劾即可使违法失职者受到惩处,若资政院尚不如一御史大夫,留之何用。军机大臣必须到院解释。
曾广銮:巡抚可以“疏漏”了之,人民犯法又将如何借口?本席同意请军机到院。
于邦华:政府敢于违法,本院则决不敢违法。(多人附和大喊“尊重谘议局局章”,全院大拍掌。) ……
这样的场景,在今日民主社会的议会中或常发生,但在100多年前的中国亦然,又有几人知道?你可以说,当时的资政院还是躲不开皇权的压迫,佞臣的打击以及官僚机构的搪塞,但立宪的模式已经确立了,些微效果已经显现了。不可能要求凡事确立便成型,总得假以时日。如果这样的模式延续下来,何尝不会造成另外一种结果?
同样,在《放下你任意挥舞的屠刀———从就地正法说到清末司法改革》一文中,黄波由死刑是否应该收归最高审判机构的问题打量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进而找到其中有益的成分;在《杨翠喜案:既是权色交易,也是政治斗争》中通过言官制度的作用,提供了当时的另外一种制衡方式;在《斯文将丧乎:口水中的同文馆》与《中断的幼童留美,压抑的少年青春》中,虽然揭露了清廷一如既往的颟顸,但也让你看到新事物毕竟诞生了,阳光乍现,乍暖还寒,问题一大堆,可每个人都在想解决的办法,这不是一切新生事物的命运吗?何必非要求全责备,一棍子打死?
只是,时不我待,世道变了。黄波在《重审“苏报案”》中提到,在那场由章太炎、邹容发起,轰动全国的案件中,革命党人出于某种目的,捏造了一份《清廷严拿留学生密谕》,所谓“正义的阴谋”终于得逞并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上演,引发了一幕幕悲剧。在《谁最害怕宪政———吴樾行刺出洋五大臣事件再探》一文中,作者提到,革命党人刺杀出洋考察宪政的清朝大臣,目的不过是阻止清政府的立宪尝试,因为实行宪政将会大大加固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这对想要夺权的革命党来说,当然不是福音。黄波承认革命党人中有理想主义者,但他认为这些人中良莠不齐的目的和夺权的急迫导致了清政府的覆亡和宪政的中断。
纵观整本《晚清真相》,不是在翻案,更未宣扬晚清有多么好,但作者一种深沉的感喟却无法掩饰。而感喟的目的,不过是为未来提供镜鉴。他所要总结的也无非是:要改革,不要革命;要推进,不要流血;要妥协,不要激进;要协商,不要危言耸听,大言惑众。但任何时代和社会,激情的呐喊都更容易裹挟人,简单的两元思维更容易迎合懒人和群氓。所谓改革的声音基本都会被淹没。即便这样,我们还是要写作,要表达,要影响别人,这正是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应该做的。
《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
黄波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定价25元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