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惜别望平街

2011年09月07日 06:4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振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余生也晚,上海地图上早已找不到这条街。

但三生有幸,我在这个曾经叫做望平街的地方已经工作了整整28个春秋。

望平街如今是上海市中心的山东中路的一段,它北起南京路,南至福州路,短短的,不过两百米长,窄窄的,只有七八米宽。然而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是中国的 “舰队街”,《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数十家大大小小的报馆先后汇聚于此,集散信息,名震中外。上海解放的那一天,《解放日报》在《申报》大楼里创刊,后来又与斜对面的《新闻日报》合并。报社的几代同仁筚路蓝缕、胼手胝足,见证并记录了新中国诞生、成长的风雨历程,推动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延续着望平街的文脉。

今天,在这里守望了62年的《解放日报》向这条百年历史的中国报馆街告别,迁往莘庄宽阔的都市路上那崭新的大厦,有如当年《泰晤士报》撤出享誉世界的舰队街,在铺展明日宏伟画卷的同时,也封存了昨日的万千宝藏,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之所以依依不舍,因为对于一个报人来说,这里是家。

早年在新闻系读书时,这里就已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我脑海中深深地刻下了望平街上那一个个报人的名字:梁启超在这里办《时务报》宣传变法维新,于佑任在这里办 “竖三民”(《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前赴后继掀起反清爱国热潮,邹容在这里出版的《苏报》上发表《革命军》,被称为“义师先声”;狄平子、陈景韩、成舍我、萨空了等在办报理念和实践上开了新风,堪称望平街上的一代霸才;戈公振的一本《中国报学史》是必读的,多年来一直伴随着我……最令我仰慕的当属《申报》主人史量才,“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寥寥数言,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1983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解放日报》当夜班编辑,望平街成了我真正的家园。初来乍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使我着迷。“范长江、恽逸群、魏克明等历任总编辑都曾在这里办公。 ”在汉口路274号原《新闻报》大楼那陈旧的编辑室里,编辑部领导指着宽大厚重的办公桌介绍,令人肃然起敬。下了夜班,来到汉口路309号原《申报》大楼的宿舍,走进一间用壁板装饰得非常考究的房间,老编辑的介绍同样让我激动不已:“晓得吗,这里以前是史量才的办公室哦。 ”顿时,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一段历史、那一些传奇之中。

更让我感到亲切的是这个大家庭中的男男女女,尤其是那一个个在这望平街上打拼了几十年的老报人,他们像父亲、像兄长一样,指点着我,鼓励着我,使我心甘情愿而且满怀热情地在夜班编辑的岗位上义无反顾。

干了一辈子夜班的陆炳麟副总编辑,《新闻报》练习生出身,自学好几门外语,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每遇重大新闻,两眼放光,版面出彩,即使是在平淡的日子里,他也能通过标题和编排让你回味一番。 1992年我出国留学之前到病房向正在住院治疗的老陆告别。他拉着我的手说:“好好学,学完回来,当个好编辑。”讵料,这竟是恩师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早年从《申报》练习生干起的老编辑许寅“许大官人”不仅热情豪放,而且文字功夫了得,实乃倚马可待之才:在改稿间隙,在旅行途中,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杂文便狂草出炉了。我当一版见习编辑时,编改的稿件先要交许大官人过目,他给我讲解辅导时一改常态,耐心得像个妈妈。记得在一个寂静的深夜,坐在我对面的许大官人突然一拍台子:“小陈,这篇稿子改得好! ”那情景,活生生地留在我的记忆里,直到今天。

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有与贾安坤、金福安、吴谷平、陈大维等多位前辈师长和同仁在夜班编辑部里一起度过的那无数个紧张的夜晚:头版头条成功预测海湾战争将在24小时内爆发、凌晨撤换版面刊登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倾情记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望平街呵,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报人就是这样在你狭窄的空间里观察着世界风云,记录着历史沧桑。而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望平街,你就是浓缩的世界,你就是一部历史!

当然,你也是我心中永远的家园。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望平街 夜班 报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