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骂它不如忘掉它
刘洪波,知名杂文家
冲击波
任何文学评奖,大概都免不了争议的命运。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近日揭晓,毫不奇怪地被质疑。质疑之一,5人获奖,4人来自作协;质疑之二,有人气很高的作品未获奖;质疑之三,获奖作品销售不佳;质疑之四,网络文学未获奖;质疑之五,得票最高作品篇幅奇长,评委未必读过。
实话说,这些质疑,力量有限,回应起来太不难了。你说作协会员得奖多,他说写得好的人多在作协。你说人气或销售,他说这跟文学价值是两回事。你说网络文学未得奖,他说网络不网络,文学评价应同等视之,不能特加排斥或抬举。只有篇幅奇长的作品得票最高而评委未必读过,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难,但评委也说了,“不一定要字字过目”。
选去投票的,有60人之多,这些人或者自己写小说,知道写作之况味;或者研究小说,读过的作品比一般人多得多。投票还是实名,评谁不评谁,都要亮给大家看。评委会完全可以说,票数决定就是客观公正,算是专业内认可。
有人会说这是圈子里的人自娱自乐。这算个什么问题?评委可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学评奖,都属于圈子里性质。圈子里的人认同,原本不在乎圈子外的人怎样看。
大致上,除了给一部作品投票,却“不一定要字字过目”,我看别的回应都不能说不得当。但我感到意外的,是茅盾文学奖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在关注。我原以为,中国的文学因其特殊的处境和特殊的功能定义而被社会抛弃,人们对社会风气又有不良的整体判断,因而文学评奖会信誉不彰,尤其社会阅读的碎片化风尚更是加速人们离文学而去。
现在才知道,人们确实还在寄望于中国的文学,评奖仍是人们共同的关注。这就可见褒扬活动有着何其巨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对评奖活动来说,不管你反对还是赞同,仅仅大家都跟着议程转,就足以暗暗高兴了吧。
当然,我并不以为文学不应有其社会功能,也不以为文学评奖不必在意社会的认可。我奇怪的只是为何人们既蔑视当下的文学,又以爱恨纠缠的表现与之深度合作,作了“群众需要(我们这种)文学”的证据。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