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哈利·波特》留给中国待解考题

2011年08月22日 08:35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功成名就的《哈利·波特》值得中国思考的问题很多。

功成名就的《哈利·波特》值得中国思考的问题很多。

十几年前,当一个苏格兰单亲妈妈在一个咖啡馆里漫无目的地写作时,她笔下诞生的一群满脑子童稚幻想的孩子,还有一连串魔法桥段,怎么看都不具备成为经典巨制的潜质。

然而,正是书中那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小男孩,成为儿童文学殿堂的又一个经典形象。时至今日,或许有的人没看过《哈利·波特》原著,也可能并不喜欢相关电影,但“哈利·波特”这个名字却令全世界耳熟能详。

今年7月,随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在北美等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上映,这段由图书和电影带来的持续十余年的魔幻之旅,终于画上了句号。一如电影海报所言——“一切都结束了”。

真的都结束了吗?不然。由一部小说流行成一种现象、积淀为一种情结,甚至催生出一台“吸金机器”,功成名就的《哈利·波特》值得中国思考的还有很多,比如一个英国小巫师为何能在中国“迷倒”一代人?中国文学界能否诞生《哈利·波特》传奇,又能否充分发掘其文化价值?

“现在,我们必须告别这个世界,就像告别我们从幼年到青少年时代都在参加、只能在记忆中重返的夏令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今年7月刊登的《哈利·波特:致谢并道别》一文不无伤感地写道。这或许是全世界“哈迷”共有的心境。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哈利·波特》全七卷责任编辑王瑞琴看来,这套由英国人创作的小说之所以如此吸引中国读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J·K·罗琳以魔法为背景写了一个长长的推理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充满了伏笔,而这些伏笔、这些悬念只有到最后一集才给你解开。

数据显示,十年来,《哈利·波特》全七卷中文版已发行约1100万册。这无疑让中国的作家们“眼红”,也由此带来中国文学界何时能诞生《哈利·波特》传奇的追问。

很多人认为,《哈利·波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将它定位于成长小说也许更加合适。无论是孩子阅读着《哈利·波特》慢慢长大,还是成人从哈利·波特的经历中回顾自己的童年,人们都能从书中找到熟悉的情节和身影。这或许将为儿童文学提供一个新的创作样式。

王瑞琴则直言,国内许多作家模仿《哈利·波特》,但就像东施效颦,不伦不类。中国很难有《哈利·波特》这样的作品问世。她建议,中国作家还是应该创作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不要动不动就是什么穿越时空、古城堡、魔法,主人公的名字不是“爱丽丝”“露丝”“克拉拉”就是“戴维”“杰尼”“罗伯特”。

当然,《哈利·波特》的流行不仅仅局限于图书,电影、股市、电子商务、玩具业、饮料业也从这棵“摇钱树”上分得一杯羹。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哈利·波特》的成功离不开出色的文本内容,但成功的商业与市场化运作同样功不可没。无论是图书、电影还是相关产品,它们能够长时间风靡全球的前提是具有相当水准的制作、营销团队,以及高昂财力、物力的投入。此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出版及电影上映时间、节奏的控制也非常巧妙。这些创意及营销方面的过人之处,都值得中国文化产业界学习、借鉴。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利·波 解考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