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评《第七天》:借尸还魂 书被盗版是应该的(图)
余华作品《第七天》书影
新作热度退却之后,余华回答读者各种问题。
著名作家余华新作《第七天》上市之后的各种争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圈中热点话题。近期,在《第七天》的热度退却之后,余华在微博上针对读者的各种疑问,一一作答。他强调道,不要相信“文如其人”这句老话,越是优秀的作家越是文和人不一样。“满怀希望的作家往往会写出绝望之书,满怀绝望的作家往往会写出希望之书。”
一个词评《第七天》:借尸还魂
问:如果请你为《第七天》这本书写一句话评语,你会写什么?
余华:不需要一句话,一个成语就行——借尸还魂。
问:《第七天》号称七年磨一剑,为什么你的每部小说都写这么久?
余华:每个作家的写作方式不一样,有的一气呵成,有的断断续续,我的写作属于断断续续。我羡慕莫言的写作方式,他是长时间构思一部小说,构思成熟了就背着包回老家高密一气呵成写出来,十多年前我对他说,你是短痛,我是长痛,长痛不如短痛。这次《第七天》出版后,有人质疑我只用七个月就写完了,其实我希望七个星期就写完,问题是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希望自己能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40多天就写出一部杰作,而且还那么厚,可是我做不到。
问:通过《第七天》,你最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真相还是信念?
余华:两者都有。《第七天》涉及到的一些事件读者应该是熟悉的,所以我用死无葬身之地这样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讲述这些。很多真相不是在生者的世界里,而是在死者的世界里。虽然人人认为死无对证,我还是要让这部小说死有对证。新经典文化的老总陈明俊先生读完小说后给我短信,说他感到有一种温暖,他所说的温暖就是信念。有人怀疑鼠妹和伍超的爱情,觉得这样的爱情现在不会存在了。这样的看法代表了很多人对现实的极度失望,在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里,鼠妹这样一个女孩会如此爱着伍超吗?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人们在批判道德沦丧时,常常觉得那是一系列个体行为造成的。我们应该想一想,过去的中国不是这样,现在为何就这样了?难道政府没有责任,难道我们的制度没有出现问题?所以我在《第七天》想要传递的信念来自那些被误解的个体,不是来自现在流行的社会批判观念。
人类的美德,有时候可以终结悲剧
问:在《第七天》中,“死无葬身之地”的温暖和人情是不是你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呢?这个地方貌似比现实更为温暖。
余华:如果没有“死无葬身之地”,我没有办法去写这部小说。正如你所说,那地方比现实世界要温暖要充满希望得多,我在写作的时候一直这么感受着这个“死无葬身之地”,但是我反复告诫自己,那里不是乌托邦,也不是世外桃源,我颠覆原有词义后重新定义这个地方——一个美好的地方。一方面是为了更加有力地批判现实,另一方面就是你说的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憧憬。
问:你认为是社会悲剧加剧了个人悲剧的产生,还是个人悲剧凝结成巨大的社会阴影?沉重、深刻、厚度、怜悯,是否可以终结悲剧,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余华:我的看法和你一样,社会悲剧加剧了个人悲剧,个人悲剧又加剧了社会悲剧,两者纠缠着周而复始,似乎没有尽头。人类的美德,比如同情和怜悯,有时候可以终结悲剧,有时候又会产生悲剧。这个问题好像没有答案,所以我只好去描写死无葬身之地了。
问: 《第七天》的腰封写着“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但读了之后发现,它还更“温情”。尤其是杨飞的父亲这个角色和《兄弟》中的父亲宋凡平非常相像。而且父亲的分量更重。小说本身是否隐含一个“寻父”的主题?一个传统文化失落之后当代人死无葬身之地的悲哀?
答:一位朋友在读完“第三天”时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只有四个字“节制,感人”。他说的“节制”是指“第三天”关于杨飞和父亲的叙述。《兄弟》里有关宋凡平的叙述就不能用“节制”这个词了。杨金彪和宋凡平都是强大的父亲,不同的是宋凡平是以强大方式表现出来强大的父亲形象,杨金彪是以弱小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强大的父亲形象。至于小说本身是否隐含一个“寻父”的主题,我在写作的时候没有去想这个,写完后发现叙述的主线就是寻父。“死无葬身之地”是叙述的支点,也是人间悲哀结束之后的开始,而开始的是什么,我想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想象。
1
2
|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