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韩寒发文谈“我的长篇小说” 被指“高级黑”余华

2013年06月21日 08:20
来源:晶报 作者:尹维颖

韩寒

余华

著名作家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据称是“七年磨一剑”,在6月14日上市之前可谓备受期待,其宣传语“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更是深入人心,但该书面市不到一周,便遭遇大面积恶评,连韩寒18日发的一条“关于我的长篇小说”自白书的微博,也被网友认为是“高级黑”余华,引发一片争议,成为昨日热点。

晶报记者 尹维颖

韩寒发微博被指“高级黑”:

“好小说要贴着现实但不能黏着现实”

6月18日上午,韩寒发了一条“关于我的长篇小说”自白书的微博:“现在觉得好的小说应更加纯粹,描述每一种世界之广大,探寻每一枚人心之复杂,要贴着现实,但不能黏着现实,要控制自己的叙述而不是一味控诉,小说里的人物是你穿透世界的面具,而不是批判制度的道具,更不是承载段子的玩具。不能把大量时事评论和社会热点放置其中,那些都是杂文新闻和微博论坛要做的事。在写《1988》时开始意识到这些,反思和进化中,没想透之前不会随手将就一本,朋友们就不用催促新的长篇小说了,后会无期。”

这么一条微博,刚好赶上余华新作《第七天》上市第四天,迅速引发网友各类狂欢,韩寒粉丝在其评论中更是对余华极尽各种嘲讽,微博名人@和菜头说:“评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特么根本就是对余华新书的书评好吗?!有你们这样当粉丝的吗?”网友@简杭认为:“这话可以转给余华老师了,小说真的应该把眼光放远点儿,去关注更纯粹的东西,灵魂上的东西。”网友@yjkiwi直言自己跟韩寒观点一样,他指《第七天》“是时评家余华对新闻的一份平庸剪报,小说中没有人物,人物的存在是余华拿来粘贴剪报的胶水而已。”南京大学英文教师@洛之秋则发微博称:“坦白讲,《第七天》失败的根源并不是余华在小说中容纳了太多社会新闻版的荒诞桥段,而纯粹是技术层面的——词语的失败,细节的失败,人物对白的失败,叙事风格的失败……如此糟糕的一本小说,如果是无名的小作者,绝无任何发表的可能,甚至可能立刻招来编辑恶毒的讽刺。”

另外,不少网友对韩寒的说法深表共鸣,直言韩少这次是“高级黑余华”,不过,也有人认为韩少这是“误伤”,纯粹“躺枪”行为。

网友恶评:

“小说中的《天机·富春山居图》”

记者发现,很多先睹为快的读者已经迫不及待地进行各种吐槽,读者王春燕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禁不住一声叹息:“对余华的新作一直是相当期待的,因为他的名字本身就是号召力,再加上出版社成功运用了‘饥饿营销法’,真的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可是,把书快速看完,我简直觉得这就是一本新闻串烧,完全没有新意。”公务员刘锦宏自称是余华粉丝,但他读完《第七天》之后,直指该书“就是小说中的《天机·富春山居图》,怎么可以那么低级?” 书评人赵勇称:“《第七日》现实到,让人以为它是用李承鹏或者韩寒的博客拼凑成书;虽然李承鹏和韩寒是不太可能把故事编得这么精彩;但余华味淡了,甚至于篇幅都压缩了很多。”网友 Terry303发微博说:“盛名之下,期待值自然极高,可伴随而来的往往是巨大的失望。这种文笔,这种叙事方式,我宁可相信作者是韩寒。读到后半部才从小细节上找回点余华的感觉。但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烂的余华作品,比几年前荒诞的《兄弟》更有骗钱嫌疑!” 作家林培源对余华和他的《第七天》也十分失望,他说:“他本可以站得更高一点,即便像马尔克斯一样去写一个‘匿名帖’的故事(《恶时辰》)或者杀人犯的故事(《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也可以写得让人灵魂沸腾,但是没有,他撒网,却捞不到鱼。” 更有人直言《第七天》“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它可以是时评家余华的微博,是他新闻专栏文章的合集。像是看一两年前的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或者周立波的脱口秀。但因为是旧闻,所以连新闻的新鲜感都没有。”不少人认为,余华已经失去了审视底层的耐心,他已经榨干了自己的苦难意识。

不过,也有部分读者对余华的新作持肯定态度,只是这种声音相对骂声显得更为微弱而已。@田黎Tim微博表示:“韩寒说过不喜欢余华的作品,这本新书我看了一半,觉得还可以。小说就是讲故事和个人风格思维的综合,余华的故事很好,文字风格有点像翻译作品。”

尽管骂声一片,但这并未阻止《第七天》超乎意料的销售,正如著名作家陈村所言:“余华不怕你们黑他,《兄弟》就是负面评论推动大卖。”记者了解到,《第七天》自14日上市以来,已在全国各地书店和三大网站迎来图书销售新高,该书纸书和Kindle电子版在亚马逊中国图书销售总排行榜上分列冠军和亚军,同时拿下24小时小说畅销榜纸书和Kindle电子版的销售冠军。看来,有争议必然引发追看热潮,这是图书市场的一大营销模式。不过,《第七天》在深圳的销售并不理想,记者从深圳书城市场部获悉,到昨天为止,该书在深圳三大书城(中心书城、罗湖书城以及南山书城)仅售出80余本,并未形成抢购现象。

出版社回应:

这是余华“对自己的一次大超越”

面对各类争议,余华《第七天》出版方新经典文化总编辑陈明俊表现淡定,他昨日跟本报记者谈到了有关该书的三点回应。关于《第七天》的价值,陈明俊说:“我第一次读《第七天》,是读完放了一天再跟余华交流的,为什么放一放,因为这个文学作品是写我们生活的当下的,我担心不沉淀一下,自己的意见可能不客观。放一天,当我拉开距离来看这部小说时,我有了两个基本判断:第一,如果我是一个外国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比《活着》要大得多;第二,如果过二十年我再去看,我相信《第七天》给我的冲击会比《活着》大。基于这两点,我对余华说,《第七天》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是他对自己的一次大超越。” 陈明俊坦言,一个作家去写过去时,他比较容易把自己抽离出来,但去写自己生活的时代时,特别难保持一个真正的文学姿态。“当下的细节,你写出来很容易让人感觉像新闻,去写这样的题材确实是需要勇气的。余华《第七天》的文学细节处理得相当好,既没有刻意去回避,也没掉进去”。

对于网友直指《第七天》是“新闻串串烧”,陈明俊说,《第七天》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好读,因为太好读,所以就读得特别快,结果把很多非常重要的细节忽略了,把丰富的意涵忽视了。“我相信认真阅读《第七天》的话,绝大部分人会改变观念的”。

陈明俊透露,余华在《兄弟》之前就已经开始写《第七天》,现在书中的很多内容也是多年前就写好了的,“很多人说像新闻的内容,其实是余华七八年前写的,比如河里漂着死婴的细节,黄浦江的事情出来之前,他就已经写了,后来的事实巧合。一个文学作品,在描绘一个时代,描绘一个世界时,细节必须真实,如果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没有真实的文学细节,我们今天去读它,你怎么能感受到作品的震撼力?”陈明俊指出,很多人批评《第七天》像新闻的部分,其实正是这个作品里特别重要的真实的文学细节,这些活生生的生活,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它才能去跨越时间、国界,没有这样的真实,《第七天》就失去色彩了。

对于不少人批评《第七天》语言平淡,陈明俊表示,这本书的主人公杨飞是一个死了的人,如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会有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愤怒,自己的判断,小说中的杨飞已经没有这些情感,他只是叙事。正因为杨飞这个角色的特性,让其语言看起来比较平淡。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余华 第七天 长篇小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