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央视纪录片《京剧》被批错漏多:配图出错 史实不符

2013年06月08日 08:14
来源:新民晚报

画面精致、配词婉约、制作考究,但除了被京剧迷诟病宏大叙事淹没京剧本身之外,片中明显的历史错漏激起了观众和学者的一致吐槽,《京剧》甚至把朱自清的照片错当成了周作人。

央视纪录频道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一部展现传统文化的力作、原创纪录片《京剧》经过两年的制作,终于在本月3日撩开面纱。

史实不符硬伤多

除了配图出错,纪录片《京剧》还被网友指出不少明显硬伤。

【第一集·错漏】 谭鑫培进宫得了四品顶戴,还言之凿凿“时年43岁”。

《绝版赏析》栏目制片人,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柴俊为指出,据清宫档案记载,升平署的总管太监一般是六品,最高才五品,历史上得过四品的伶人只有一人,是道光朝惇亲王府的全顺。“根据档案老谭在宫里食二两月银,外加一些粮米等,与一般教习没啥区别。旧时,关于程长庚、谭鑫培在宫中得赏顶戴的传说不少,现在升平署的档案大批公开,可以证实全是无根据的瞎传。”

【第二集·错漏】 除了解说词“按中国的传统规矩,伶人的尸骨是不能还乡的”被质疑与清宫档案记载不符;谭鑫培1917年最后一次演出唱的是《洪羊洞》,纪录片《京剧》却配了个《碰碑》的像和军人在看戏的镜头;谭鑫培在上海被叫倒好并不是片中所言的《定军山》,而是因为《盗魂铃》没翻四张桌子被叫倒好引发事端,最后被舆论裹挟逼宫取消“伶界大王”称号,片中说谭鑫培在上海“一出传统戏没唱完就被上海观众倒好哄下去”显然有失偏颇。

纪录片应该更严谨

中国戏曲协会副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龚和德说要看完全部8集才好发表意见,但他告诉记者,两年前节目组发来材料邀请他出镜接受采访,但被他婉言拒绝,因为“跟我想的不一样”。跟龚和德一样觉得甚是遗憾的还有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教授,他含蓄地批评说:“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群对京剧爱好者在谈京剧,不要用‘文献片’的标准来要求它,只是一个‘文艺片’。”傅谨举例说,《京剧》中明确指出“京剧诞生于1840年”,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以我们目前掌握的史料和旁证,我最多说‘京剧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到底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没有人敢确认,因为我们真的并不知道。”傅谨表示,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应该具有更为严谨的态度。

随意裁切有些潦草

虽然《京剧》总导演蒋樾一直没有接听记者的电话,也没有回复采访短信,所幸联系到央视纪录频道的宣传负责人王文静,她承认片中确有一些明显错漏,将在第二次播出时及时修改,蒋樾也会很快通过视频采访的方式回应质疑。但傅谨并不看好修改,“硬伤和细节差错之外,最关键是历史观的问题。”

“如果《京剧》单独去拍‘唱念做打’,喜欢看的观众就会比较少,但是借着京剧的故事、发展史,讲述中国人在近200多年来的生活,从京剧折射出民族近代史,就可以照顾到更多的观众。”

蒋樾曾这样定义《京剧》,这是一部试图借着京剧发展史,介绍近代中国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文化生活的纪录片。这样的视角和立场,自有它的可取之处,但为了要使素材更吻合“社会史角度”而随意裁切,显然有些潦草了。判断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更倚重的不是绚烂的配词和华丽的画面,而是对史实的尊重。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京剧 纪录片 史实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