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别尽信学者 要有自己的选择

2013年04月30日 09:2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郭珊

施战军:这个都没关系,是爱生活的表现,“小花小草”和“大江大海”的价值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面对这些对象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我曾经说过,从我们穿的鞋来看,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文学作家们也是旅人。有的人是穿着锃亮的皮鞋、西装笔挺的旅人,这类的旅人是这样的:坐着飞机到了一个地方,大发感慨,要了很多当地的史志,回到自己的书房以后,正襟危坐,写出洋洋洒洒的文化散文,这是穿着皮鞋的旅人。还有一种是穿着拖鞋的旅人,比如他去了一趟西藏,拍了很多照片回来,然后穿着睡衣,光着脚丫,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张一张地往博客或微博里面贴,每一张照片下面都有一些非常清亮的小文字,偶尔还会配上几张用手机自拍的照片,这是穿着拖鞋的旅人。这些他们都有存在的道理和快乐的方式。最让人尊敬的是那些穿着布鞋的旅人,扎扎实实在街市里行走,驻足,真正接地气的人。乡村文学里面有陈忠实这样的作家,城市文学里面有张欣这样的作家,他们每一步都特别扎实,找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方式,找到“体恤”的表达通道,这种创作是“穿着布鞋”的创作。如果你觉得这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有一些这样小的心思装点自己的生活,那也是美好的,虽然是“小美好”,但它毕竟是美好的一部分。

不要尽信学者,要有自己的选择

谈文学批评

南方日报:前一段时间,《文学报》的李建军发文批评莫言,进而引发了一场骂战,其中就引出了一个话题:现在的文学批评就是两大派,一个“红包派”和一个“谩骂派”,作为一个资深的文学批评家,您怎么看待这一点?您个人如何评价莫言的作品?

施战军:这个问题我确实是很难回答,他们是他们,李建军是李建军,莫言是莫言,这几个就能代表当前文学批评了吗?现在很多人认识问题的毛病就在这儿,一个事情出来以后,会彻底地“无限上纲”。文学批评界是一个很驳杂的群体,每个人都在干自己的活儿,谁都不想担任合唱队的一个什么角色。每个人对于文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做法也不一样,这个问题没法评价,我已经三四年没有在《文学报》上发过一个字了,一是因为忙,另外也是文风可能有点不太统一吧。一个批评家他评论写得不够客观,那让这个批评家和报纸去埋单,不要希望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替他们埋单。

莫言作品中最可贵的就是魅性因素,从《山海经》、《搜神记》、志怪小说继承下来的文学精神,在他的作品里还有,这是他的中国性所在。另外莫言在今天这个时代获得诺贝尔奖有今天时代的特点,莫言今天还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他是好作家,具有伟大作家的可能性。

南方日报:刘小枫老师倡导读者多读古书,他说,今人之书读多了会犯很多错误。您对此持什么意见?

施战军:一般来说,说这话的人都是自己读书读得很多了,现在开始读古代的书了。一个在当代存活的人,对当代的文化现象完全不接触,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当代也有好东西,当然需要甄别,这取决于你个人的慧识。刘小枫曾经也是一个文学批评家,后来搞宗教哲学去了。他曾经写过一系列很好的文学随笔,比如《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他当时的笔名叫默默,我认为那个时候是他最可爱、最有学问、最具光辉的时候,他的一些文章很影响我们。但我和他对《金蔷薇》的解读是持不同观点的,我曾经也在文章中说出过默默对它解读的问题,他的解读带有很明显的反思文学的特征,他那里面没有看到文学本身的那种甜蜜感;他仍然在找苦难。一个理论家或者学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都会影响他对所有问题的判断,每一个学者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专长,同时也有他的盲点。学者给你的一些信息,我们要兼听则明,不要尽信,要有自己的选择。

专题撰文 记者 郭珊 实习生 刘扬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人文 人民文学 文学题材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