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莫言期待2013年诺奖得主出炉:估计就没人理我了

2013年04月10日 08: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李鹤琳

一身灰色西装,一条藏青色领带,莫言的这身装束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但在4月2日北京举行的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上,媒体的闪光灯还是从16位与会中澳作家中迅速捕捉到了他的身影。在这场以“文学与包容”为主题的讨论中,莫言被“分配”到了一个他并不愿谈论的话题——“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在与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同台对话中,莫言说,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存在很多误读。

 一心想拿奖难出好作品

尽管再三表示不愿再谈论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的话题,当天,面对众多热情的读者和媒体,莫言还是侃侃而谈20分钟,评述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引发的种种现象。莫言表示,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都是热门话题,在中国尤其如此。印象中,每年的9月底至10月初,中国媒体都会拿来炒作一番。起初他还愿意接受采访,认真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后来就演变成一场闹剧,成了声讨中国作家的由头。“这种情况下,如果谁来回答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就是十足的傻瓜。”

莫言说:“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事,几乎就是一条抽打当代文学作家的鞭子。我确实佩服鲁迅的骨气,他当年听说自己被提名后严词拒绝了。但在我看来,把鲁迅等人奉为神明,不把中国当代作家当人看,显得稍微过分。”莫言说,最近30多年来,中国作家还是在努力创作,且成果丰硕。创作的原动力并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奖项能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车轮滚滚向前。

“文学发展根本的动力是人类追求光明、惧怕黑暗的本性,是人类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学的发展繁荣与文学奖没有必然的关系。”莫言强调,作家要想写出好作品,首先应该把文学奖忘掉。如果一心想着文学奖,把得奖当成写作的动力,甚至去揣度评委的口味,试图改变自己的风格,这样的努力多半南辕北辙。

“厨师做菜是要考虑顾客口味的,但也有一些厨师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烹调。作家更应该如此,不要考虑文学奖评委、翻译,甚至不要考虑读者。各种‘主义’那是理论家的事儿,写作的时候让这些退到后面去,牢牢盯住你的人物、语言和句子。有这样的态度,写出好作品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评奖的根本准则是文学

谈起自己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渊源,莫言回忆说,最早是在1981年夏天,他读了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作家作品选》上下册,其中就有澳大利亚作家怀特的《白鹦鹉》。“那个时候中国媒体对这个奖项似乎也不太关心,而我这样的初学写作者,更感觉跟自己毫无关系。”

1994年,莫言跟诺贝尔文学奖产生了更具体的联系。当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获奖致辞中提到了莫言,此后,又数次表示莫言是最有资格获奖的作家之一。虽然很高兴,但莫言自认无论是质还是量上自己的作品都相差甚远。“我想,这也是媒体把我和诺贝尔文学奖捆绑在一起的主要原因。这件事让我不胜其烦,以至于曾公开表示:如果你跟哪个作家有仇,就造一个谣言,说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中国,一旦被封了这样的称号,苦日子就来了——有人会批评你想吸引瑞典学院的注意。如果在小说里批评体制,注定逃脱不了献媚的嫌疑。”

“其实学院的评委哪有闲工夫关心这些问题?一个真正的作家,又有谁在写作的时候还想着瑞典学院?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是在你几乎忘记的时候悄然而至,对我也是。如果说以前还抱有幻想,那么近几年尽管得奖呼声越来越高,这件事跟我却仿佛是擦肩而过的两颗行星,已经渐行渐远了。”

莫言说,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心中也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潜规则”,而他觉得自己不符合。“这也是我获奖后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可见包括我自己在内,对诺贝尔文学奖都存在误解。这个奖首先是文学奖,然后才是其他。衡量的最根本准则是文学,最根本的意义是文学意义,而不是其他,我的得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莫言还谈到了在瑞典观察到的一个让他十分感动的细节:瑞典学院对获奖者的评判不仅来自几个评委,更来自整个社会。瑞典人的阅读历史很悠久,许多普通人都对奖项非常关注。“在王宫和瑞典王后吃饭时,她跟我说,十几年前就读过我的作品,先是法语,然后是英语、西班牙语等。可见,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中间还有院士,评奖是建立在长期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就连授奖词也是反复精读后总结出的作品内涵。所以说,过去对诺贝尔文学奖存在误解和想象。”

获奖者扮演的社会角色

去年8月,西方两家著名博彩网站公布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赔率,莫言和村上春树分列最有胜算作家一二位。莫言调侃道:“这让每年晚些时候才会发作的‘诺奖综合征’提前了。”他和家人不胜烦扰躲回高密,但各种谣言仍甚嚣尘上,让他渐渐明白,这就是被曲解的意义。诺贝尔文学奖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世态人情,也让莫言认清了真实的自己和被哈哈镜照出的自己。

谈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和作用,莫言显得较为冷静。他说,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让通常被遗忘的文学短期内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也可以引发一段时期的读书热情。当然,获奖者的作品短时间内会比较畅销,一些默默无闻的作家会因此走到聚光灯下,迅速出名。但他认为,尽管获奖会部分地改变一个作家的生活,但作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写作。

“获奖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这是一个问题,在中国尤其是个问题。”莫言说,得奖之后,有些亲戚朋友来找自己帮忙给孩子介绍工作或者打官司,有些素不相识的人写信或者上门借钱要求其帮忙买房子、治病,还有一些人希望他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身份发言,以此改变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一个作家究竟该怎样“发声”,是莫言一直思考的问题。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发声’。十几年前,在苏州大学小说论坛上我就说过,不是‘为老百姓写作’,而是‘作为老百姓写作’,以此自我提醒和警戒。”莫言认为,一个作家最好的状态就是独来独往,冷眼旁观,洞察世态人情,创作出好的作品。把一个作家捧到太高的位置对其是一种伤害。

“处处摆出得奖者嘴脸,别人不说,我自己也会害臊。”莫言透露,过去的老领导近日请他吃饭时说,“你现在是个人物了啊!”这句话让他满脸发烧。“不管外界如何看,自己内心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莫言坦言,获奖后的许多活动让他身不由己。“我只想安静地写点东西。现在最该做的事就是尽快回到书桌前,写出好的作品,这就是最好的回报和发言。”最后,莫言还跟现场观众和记者开玩笑说,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阶段已经结束,再过6个月,新的获奖者就会出炉。“到那个时候,估计就没人理我了。我期待着。”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文学奖 奖得主 诺奖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