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颐和园称丢失云龙望柱头系风化 网友斥回避责任

2013年03月05日 08: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谭 琳

2月26日,资深博主“颐和吴老”发表博文“颐和园云龙望柱头被盗”,爆料称颐和园南湖岛涵虚堂云龙望柱头丢失。次日,颐和园管理部门承认了此事,并称是在1月中旬巡检时发现望柱头丢失,同时回应称“丢失柱头可能是建国后修缮所建,不一定为文物”“柱头的断裂可能是风化所致,而非被盗”,表示已着手修复,并拒绝提供监控录像。

针对颐和园方面的回应,爆料人“颐和吴老”两日内连发3篇博文表示质疑。28日上午,本报记者对博主“颐和吴老”进行了采访。

“颐和吴老”退休前是公务员,从1956年开始就一直居住在颐和园附近,对颐和园非常熟悉。“特别是退休后,经常过去转一转,研究颐和园也是我的爱好。”他说,“之前我在博客上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曾得到过颐和园管理部门的肯定和重视。”

“我觉得这一次颐和园的应急做法敷衍了事,是不负责任的。”“颐和吴老”遗憾地说,“丢了就是丢了,不可以轻易用‘可能不是文物’来推脱责任。而且是不是文物,颐和园应该有档案记载。”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确实做了大量的修缮工作,南湖岛一带也在修缮之列。但是,“颐和吴老”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民国时期老照片,以此证明那时的涵虚堂云龙望柱还非常完整,重修可能性极小。

有记者拿着尚存的望柱头照片来到北京石刻博物馆,该馆副研究员刘卫东通过照片认定,望柱头是清代乾隆年间所造。

“柱头丢了,但柱身还在,柱头和柱身是一体,从柱身来看,丢失的柱头和其他柱头属同一材质、同一年代。”“颐和吴老”补充道。

有网友在微博上留言:“望柱头即使不是文物,失踪难道就无所谓了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原院长张廷皓认为:“不论丢失的望柱头是不是文物,它是颐和园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同样的文物保护价值。”

颐和园回应中提到望柱头丢失“可能是风化所致,而非被盗”。“颐和吴老”觉得这同样是在回避责任。他在博客上贴出真正的“风化”立柱与丢失柱头断裂处照片对比,并直言“差别是很明显的”。

对于颐和园管理人员称“柱头也有可能被埋或者扔到湖里,要等风平浪静了再去捡”,“颐和吴老”觉得更是可笑:“我去看了,湖都冻住了,这么轻率的回应谁会信呢?”

据“颐和吴老”介绍,去年颐和园室内外全部新安装了监控设备。“丢失柱头附近也有室外监控,但照不到柱头丢失的地点。北边有一面墙挡着监控设备,南边也有月波楼挡着,西边是一片泥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柱头掉到西边没有声音,是可以很隐蔽地被带走。”

张廷皓告诉记者,国际上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监测有明确要求,颐和园属于该名录中的一分子,自然也应该按标准做好这方面工作。“无论电子监测还是人工监测都不可轻率。特别是对露天文物的保护,人工监测的投入应该更多一些。”张廷皓说。

“我爱颐和园,所以才对敷衍的回应有意见,质疑是为了颐和园更好。”“颐和吴老”最后说,“丢了肯定可以修复,但一个立柱找艺术大师去雕的可能性很小,随便雕,也肯定达不到原来的工艺了。前两天我还到湖边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雕的栏杆,工艺根本没法和过去的比。”

张廷皓建议:“此时最重要的是尽快立案调查,这样才能给犯罪分子以警示。”在他看来,“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会有效遏制该类事件的发生。”

记者多次试图联系颐和园办公室,追踪事件调查进展,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称外宣负责人正在开会,表示之后会就此事有进一步的公开回应。记者追问会议是否针对柱头丢失一事,对方称不知情。

截至发稿时,记者仍未得到颐和园方面对此事的进一步回应。实习生 谭 琳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颐和园 柱头 望柱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