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走亲访友先问Wi-Fi密码 学者:折射年俗变化

2013年02月27日 07: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宁昊然

过年,在许多人的儿时记忆里是喜庆、热闹的,又是庄重而肃穆的仪式。无论是集体奔三的80后还是他们的父辈,“春节”在他们的记忆里是极为盛大的节日,无论这一年过的如何,一定要把春节过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民间的春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年货采购方式各异

腊月二十九,记者在山东省宁阳县最大的一家商场看到,虽然已是除夕当天的下午,商场仍人流集中,每人手上都是刚采购的大包小包的年货。售货员称,商场要到下午5点才关门。

宁阳县传统上的忙年是从小年就开始的,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准备年货。这些年,人们并没有在过年上耗费那么多精力。

50岁的刘春梅记得,小时候过年就是小孩的节日,“那时物资紧缺,年货也都是凭票供应。春节期间,白面馒头能吃饱,还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肉、水果。父母会拿布票扯上新布给孩子做新衣服。”她记得上世纪80年代自己帮家里采购年货,有面、肉、水果、糖果、瓜子等,每样各买上几斤。“以前东西少,流通也不方便。所以大家都早早地备下,恐怕买不到。现在商店几乎不关门,想哪天买都行。”

记者在超市发现,各种各样的年货占据了食品区的大部分空间,糖果、坚果、礼包、酒水饮料,琳琅满目。在这家超市工作多年的一位售货员介绍,相比前些年炒货热销,现在高档的坚果如大杏仁、开心果等更受欢迎。

在上海工作的王君第一次开车回老家过年,他的后备箱装满了进口小吃、地方特色食品等网购的年货。他说:“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全国各地年货就能送货上门,价格比市场上的还便宜。”

生活富足年味变淡

放鞭炮,一直是人们最喜爱的庆祝新年的方式。如今新泰市赵家庄村民搬进了新楼房,变成赵家庄社区,过年的鞭炮声少了。回乡过年的王先生说:“今年买的鞭炮很少,现在放鞭炮也就图个吉利,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整宿地放了。一是没有地方放了,二是怕影响到别人休息。”

以往赵家庄有守岁的习俗。人们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饱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然而,现在能够坚持守岁至天明的人并不多。

现在人们守岁基本上都是看春晚、玩电脑、打麻将等,只有少数的老人在坚守着守岁的习俗。74岁的张爷爷说:“现在说守岁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小孩子早早的就睡了,年轻的不是玩游戏就是打牌。”

正月初一,本家的年轻人要一起去给长辈磕头拜年。“从爷爷奶奶家开始拜,然后是各个叔伯。今年都搬楼上了,大家都不出来磕头了,只要见面说声过年好就行,原来的拜年习俗也渐渐淡了。”回乡的徐先生说。

对于这种现象,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称,自古以来的村落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城镇化进程导致了当前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这虽是时代趋势潜移默化所致,但是人们还是应该兼顾、尊重传统礼节,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从而增添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责任。

走亲访友先问Wi-Fi密码

家住宁阳县城的王潇去年刚参加工作,大年初三,王潇到同在县城的小姨家拜年。和亲戚们寒暄了一会儿,他觉得无聊。拿出手机翻了一会儿,问小姨家的无线是哪个,密码是多少?手机显然成了王潇和他的同龄人离不开的工具,移动互联网几乎打败了陪伴他们成长的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工具,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亲密伴侣。

对于80、90后们随时离不开网络的行为,王潇的长辈都表现出一种无奈,“现在的孩子缺乏与家人交流,好不容易趁着过年这几天全家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他们却不知道珍惜。”他们认为,网络多少有些让年轻人脱离现实、性情变得冷漠,对传统的中国年日渐淡薄。

过年期间,记者在微博上也发现,不少从一二线城市回乡下过年的年轻人,都存在各种不适应。有网友发微博称:“过年走亲戚,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家有Wi-Fi吗?密码多少?”

王忠武认为,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冲击着乡土文化。城市文明的辐射、网络文化的出现导致了乡土文化创新、变异,村落文化出现了新的融合,传统习俗正在渐渐地消失。社会被网络分成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两个层面,而网络的无处不在让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产生了冲突,人们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而忽视了传统的春节习俗。

记者 宁昊然 实习记者 和树泉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春节 密码 Wi-Fi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