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金丝玉价格十年飙升千倍 学者质疑并非真玉

2012年11月18日 10:17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价格十年升千倍,专家称其属二氧化硅类玉髓,产量并不稀少

在新疆克拉玛依附近“魔鬼城”一带的戈壁滩上,散落分布着一种质地细腻温润、色彩丰富的“石头”,极品甚至可以散发出璀璨光芒。据称,早在数千年前,它就是楼兰古国的装饰用品。但因为楼兰古国的莫名消亡和戈壁滩人迹罕至,这种美丽的“石头”在随后的几千年时光里无人问津。

一直到21世纪, 偶然的机缘让它重新出现于世人的视野中,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漂亮的石头”到尊贵的“金丝玉”的华丽变身,价格更是从几元一斤扶摇直上到每克万元!这其中的奥妙究竟如何?涨势疯狂的金丝玉,又将会面临一个怎样的未来?

文、图记者金叶

现象:

“五彩石”变身“金丝玉”

2003年的一天,广州藏家易俊华无意间在广州芳村的一个小摊档发现了一块非常具有玉质感的“小石头”。出于好奇,他花50元钱买了下来。回家好好保养一番后他发现:这块“小石头”虽然具有非常坚硬的质地,但外观却呈现出田黄籽料的特质,显得又黄又润。他回到小摊档打听,老板把所存的一小盒同类“石头”都拿了出来。“那真是个五彩的盒子。红、黄、白、黑……每种颜色都有诸多种层次,好看极了。我毫不犹豫地又掏出200元钱,把这盒10斤左右的‘石头’全买了下来。”

2004年,易俊华以1斤7元的价格签订了采购协议。“石头”们开始源源不断地从戈壁滩运来广州。到了2005年底,易俊华已经花了五六百万元,收了几百吨。

易俊华根据这些“石头”具有玉石般的温润,同时又有着类似寿山田黄的特殊条纹的特点,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金丝玉”。请人加工成饰品,许多顾客乘兴买回家,但没几天就回来要求退货。“都是被周围的玩家嘲笑了,说是假石、假玉。”

“金丝玉”的窘状在2009年发生了“大逆转”,价格开始一路攀升。曾经在2003年最多几十元钱就能买到的“宝石光”,2009年大概花两三千元才能买到了。“而现在,同样成色的‘宝石光’,没有二三十万元想都别想,贵的甚至超过百万元。”易俊华告诉记者。

目前,“金丝玉”当中最高等级的“宝石光”,1克的价格可以被卖到1万元,而在2003年,价格不过是10元左右。即便是比较普通的品种,1克“金丝玉”的价格是500元,而在2003年,1克的价格不过1元。

与此同时,克拉玛依“魔鬼城”附近的牧民们也集体脱贫致富了。在“捡石头”成为一项产业之前,当地牧民的年收入不过万元左右,随着金丝玉价格飞升,当地一个“捡石头”家庭的年收入骤增至60万元。

来自克拉玛依的“宝石王”是个40多岁的女士,过去是做美容行业的。2001年开始在戈壁滩上捡“宝石光”。去年国庆节,她的一颗重达1050克的“宝石光”被一位上海的藏家以280万元的价格买走。“因为‘金丝玉’,‘魔鬼城’附近的人都住着别墅,开着小车。”她开心地对记者说。

暴涨原因:外形漂亮存货少?

珠宝鉴定专家欧阳朝霞告诉记者,确切地说,金丝玉属于石英岩质的玉石。在上亿年的时光中,金丝玉在骤冷骤热的戈壁滩上接受岁月的洗礼,最终成长为非常稳定和优秀的玉石品种。它色彩多样,有红、黄、绿、黑、白……同一种颜色也会呈现不同的层次,外形非常漂亮;同时,它的性质非常稳定,不像黄龙玉会出现“失水”、“失色”的现象,硬度也很强,非常适合被雕琢成各种工艺品。事实上,这些年,海派大师和岭南大师鬼斧神工的工艺水平,确实成为了金丝玉价格飞升的一对“翅膀”。

问世时间“太短”,没有和田玉、翡翠那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金丝玉”被人所诟病的一大硬伤。但欧阳朝霞告诉记者,她曾经在博物馆见到过一件有着1300年历史的虎柄金杯器,就是用红色的玉髓制成的,和现在所说的“金丝玉”应该是同一品质的玉石,这说明“金丝玉”的使用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只不过因为楼兰古国的莫名消失,它的使用史被骤然阻断了。又因为戈壁滩自古以来人迹罕至,导致了“金丝玉”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罢了。

因为二氧化硅在地球上的存量太大,所以玉髓类的玉石通常会被认为不太“高贵”。但欧阳朝霞告诉记者,“金丝玉”是比较特殊的石英岩质玉石。“它散落分布在魔鬼城附近的戈壁滩上,而原生矿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现在戈壁滩‘金丝玉’原石的量越来越少。而这可能是支持它价格在近几年飞速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根据目前的考察和探测,新疆准噶尔盆地是金丝玉的主要出产地。“金丝玉”主要裸露分布于阿勒泰、塔城、克拉玛依等地区。其中以克拉玛依“魔鬼城”以西地区的戈壁滩出产最为著名。“魔鬼城”周围方圆60公里内的品质最佳、产量最大。

“宝石王”告诉记者,2001年她刚刚开始到戈壁滩上“捡石头”的时候,一天见不到一个人。而现在,荒凉的戈壁滩聚集了十万捡石头大军。“2003年前,你去采石滩,一个人一天捡1000斤‘金丝玉’完全不成问题。而现在,可能连1斤也捡不到,更不要说高级别的‘宝石光’。”易俊华对记者说。“这样的情况下,‘金丝玉’的原石价格大幅度提升也就不奇怪了。”

质疑:

“金丝玉”并非真玉

对于“金丝玉”是否真的如此稀缺以至于价格必然高企,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看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院长何明跃表示,目前关于“金丝玉”的详细的矿物学报告并未出台。“它有优点,但也有缺点。在现在的情况下,关于金丝玉的价值究竟几何实在不好说。”

而知名玉学者、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王春云博士表示,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关于“金丝玉”的信息并不难得出判断:“金丝玉”属于玉髓类,是广义的玉石品种。“金丝玉”与和田玉这样的“真玉”有着本质的区别,以“玉”命名并与“玉”进行比对,会混淆人们对于玉的科学本质的学术认识,将玉学学术探讨混同于文化层面的认字扫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开始,‘玉有九德’的玉德学说(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藏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团彻远,纯而不杀,辞也。)代表了人类对于真玉的完整认知。很多人认为这仅是一种简单的审美表述。但在20年前,通过利用现代矿物学、宝石学和材料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我惊讶地发现,2600年前的古代智者对真玉的界定,实际上是非常科学而且严格的,鉴赏标准可以同现代宝石学和材料力学的科学语言描述实现完美对接。”

王春云认为,按照作为学术前人的春秋时代的古代智者所定下的真玉鉴赏标准,真玉应该具备温润含蓄、垂之如坠、折而不挠、其声舒扬、缜密以栗等几个特点。温润含蓄说的是折光率和透明度,真玉既不能像田黄一样暗淡无光,也不能像钻石、水晶那样高度透明;垂之如坠对应的是相对较高的密度;折而不挠对应的是超强的韧性;其声舒扬对应的是具有特征的发音;缜密以栗对应的是中等的硬度。

“不难发现,作为玉髓的‘金丝玉’,至少有两点不达标:首先,它不可能有超强的韧性。玉髓的晶体结构是一个个颗粒聚集而成的。作为真玉,和田玉的晶体结构是丝状晶体交织而成,翡翠则是柱状晶体的交错构成,所以真玉韧性很强,而包括‘金丝玉’在内的玉髓类玉石是容易碎裂的。因此‘金丝玉’不太适合做手镯。另外,‘金丝玉’的密度不达标,翡翠的密度在3.2,和田玉的密度3.1,而玉髓的密度基本都低于3。‘金丝玉’的密度只有2.6~2.69之间。”

前景:

存量并不少不会影响真玉的身价

王春云认为“金丝玉”的矿藏量“绝对不会少”。“二氧化硅类玉髓在地球上的产量很高,找到‘金丝玉’类原生矿的概率是很高的。散落地表的‘金丝玉’只是玉髓类矿产总体储量的冰山一角,‘金丝玉’即使现在差不多捡没了,但必然存留在一些收藏家的手里,这个总量一定非常巨大。”

“‘金丝玉’是在火山喷发所造成的热液环境中产生的,这并不是一个罕见的地质现象。也就是说,全世界不可能只在戈壁滩有这个东西。比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历史上就曾是火山喷发非常活跃的地区,而我曾经在这些国家见过跟‘金丝玉’差不多的饰品,一个吊坠的价格大概在两三百元人民币。而国内目前动不动就每克上万元太离谱。”

王春云还认为,尽管“金丝玉”不属于真玉,但不可否定的是,它确实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质,如多变的色调、漂亮的颜色和柔和的光泽。“黄色的真玉非常稀缺,中国自古以来又是以黄色为上,这也是为什么田黄在清代以来被捧到很高的‘石帝’地位的重要原因。而现在我们看到,田黄‘独有’的黄色,‘金丝玉’也有,而且层次更多,效果更好。‘金丝玉’又比较硬,不像田黄那样非常容易损伤。所以和田黄相比,‘金丝玉’显然更有价值,美学意味更高,质量也更好。‘金丝玉’的异军突起不会影响到真玉的身价,但对田黄市场倒有可能造成不小的冲击。”

收藏之道:

可从中低档入手

对于“金丝玉”市场目前的表现,欧阳朝霞表示,她对“金丝玉”的总体观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目前的几大藏家对这种石材也非常尊重,请来最好的雕工进行创作,做出来的东西确实漂亮,“金丝玉”在短时间内价格飞涨有一定合理因素。“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让藏家有认识的过程,下手的机会,有一个合理增长的流通的量,这才是一个健康的过程。‘黄龙玉’暴涨暴跌的例子就可以从反面说明这个道理。”

易俊华则建议,在目前这个价位高涨的时间段,普通藏家最好还是避开比较高端的品种。“不要一上来就想玩‘宝石光’。可以试着从一些中低价位的、品相比较完整的‘金丝玉’产品入手。只要有心,目前的市场上仍然可以淘到性价比很不错的东西。”

记者了解到,尽管最高档的“宝石光”目前的价格是1克万元,但中低档“金丝玉”原石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上千元的分级还是十分丰富的。对于真正想入手的藏家,倒也“丰俭由人”。而且,一块几十元的“金丝玉”,只要找到一位真正理解它的师傅进行雕琢,还是拥有“麻雀变凤凰”的机会的。

镇馆之宝

隋朝交脚弥勒像:不爱笑的弥勒佛

佛教中对佛陀的信仰,大乘佛教将其进一步神化,建立了三身佛和三世佛的观念。认为任何一尊佛都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三世佛指我们这个世界在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都有佛出现于世,而弥勒就是作为未来佛出现的。

弥勒出生于印度的婆罗门家庭,原本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因为被预言将继释迦牟尼后成佛,因此早于释迦牟尼佛圆寂,生到兜率天宫的弥勒内院中,在那里等待着将来下生到人间成佛。

弥勒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形成弥勒信仰,影响很大。早在汉代,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在西秦(4世纪~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

西安碑林博物馆《长安佛韵》展厅中,最后一件压轴的展品便是一件高两米左右的弥勒菩萨像。菩萨像刻于隋代(公元581年~619年),高185厘米,造像以带有淡绿色彩的一整块蓝田黄花石雕刻而成。195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塔坡清凉寺,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弥勒凸目、宽鼻、阔口,面部神态安详,面容恬静,似在聆听信徒们诉说苦难。弥勒头戴饰有串珠的宝冠,冠中原镶嵌宝石。造像肌体丰润饱满,衣着厚重适体,身披丰富的缨珞饰物,交脚坐于莲台之上,质感很强。

也许大家会奇怪,这个造像和我们今天常见的大肚弥勒形象不同。五代时期有一位布袋和尚名叫契此,他经常在江浙一带行游,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乐善好施、行善四方,并且能够预测未来之事,因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当他圆寂后,人们为了缅怀他,便以他的形象造像供养。经过后世的发展,演变为我们所熟悉的弥勒佛。当大肚弥勒的形象渐渐流传开来,弥勒菩萨最初的形象便逐渐被淡忘了。所以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的这尊弥勒造像比较完美地再现早期弥勒造像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同时诠释了弥勒的本尊样貌,为隋代雕刻的上品。

其实,在西安碑林馆藏珍宝之中,另一件弥勒造像也颇为珍贵——北魏皇兴造像,北魏皇兴五年刻造,1953年入藏。造像正面为圆雕交脚弥勒,造像高87厘米,面相丰满,厚唇粗颈,衣纹绵密,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十分明显。背面藻饰佛教故事,有佛祖降生、九龙灌顶等,画面安排呈跳跃式,雕刻手法精细,意态奇逸,精神飞动。这些造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宗教和考古价值。

文: 记者金叶

资料提供:西安碑林博物馆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美学特质 1950年 兜率天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