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屡成炒作标签 回归之路困难重重
中新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张中江) 日前,两件圆明园文物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关注,拍卖行最终选择了撤拍。专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圆明园文物追索依然存在着重重困难,有待于多方的协调和努力。
北京时间9日凌晨,邦瀚斯拍卖行的一场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刚刚结束。如果不是最终没有上拍的两件圆明园文物,也许在中国国内,并没有多少普通人会知道它的存在。
这两件文物是“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和“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原本分别编号是170 和171。记者8日登录邦瀚斯拍卖公司网站,还能在目录中看到相关图片和介绍文字,只是被标注了“WITHDRAWN”(收回)。
今年10月,有中国媒体报道称:上述两件出自圆明园的文物即将在英国被拍卖。消息传出后,迅速登上了多家媒体的要闻位置。该拍卖行随后表示,文物持有者决定收回这两件藏品,不再参与拍卖。
事实上,圆明园文物在海外被拍卖并不少见,据专家估计每年有10次左右。类似的新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中国媒体上出现。最受关注的,自然是2009年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彼时引发的社会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中国外交部、国家文物局等政府机构,均发出态度明确的声音,反对拍卖中国流失文物。
该事件最终的结局是:佳士得一意孤行,中国商人蔡铭超以竞拍之后不付款的方式,造成这两件文物“流拍”。事件引发各界对于如何理性看待海外流失文物的大范围思考,持续时间颇久。
此次的圆明园文物拍卖,从关注度上不及3年前,但有了一个新的变化:撤拍。这是包括鼠、兔首拍卖在内的几次焦点事件中,从未有过的。据一位长期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介绍,在他印象里,这是圆明园文物拍卖中首次出现撤拍的情况。
专家称撤拍并非结束
对于撤拍的举动,有媒体报道称,拍卖行作出了道歉。但据一直关注此事的中新社驻伦敦记者周兆军介绍,邦瀚斯拍卖行在声明中说“sorry”,是比较遗憾,其中没有道歉的成分。
另有专家分析称,此次出现撤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情况很复杂。撤拍不代表不拍,不排除私下成交,或者找个时间再拍的可能。也有换一家拍卖行的可能。当然也可能是卖家真的就不想拍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撤拍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长期从事拍卖行业的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王凤海也表示,自己注意到邦瀚斯拍卖行表示遗憾,但并没认错,不担保以后就不拍了。
王凤海介绍说,从以往的撤拍来看,情况比较多的是出现了处分权问题。像这次邦瀚斯撤拍的情况,不敢说首次,确实并不多见。
不过在他看来,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撤拍这个态度都是比较好的。
据他分析,这次撤拍主要可能还是迫于一些外界的压力。像上次佳士得拍兽首,已经闹得沸沸扬扬。谈起3年前那次轰动事件,王凤海说当时自己就曾表示,那两个兽首其实不值那么多钱,只是装饰性的水龙头,是被炒到了高价。从道义以及民族情感的角度,圆明园的流失文物还是应该归还给中国。
“圆明园文物”屡成炒作价格“标签”
近年来,有关圆明园流失文物海外拍卖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其中牵涉的文物拍卖价格一路走高。被不少专家认为“本身文物价值并不高”的兽首,更是从最初的“无人问津”飙升到令人乍舌的上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中国民众的情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洗劫。150多年来,历史的伤疤依然在国人心中隐隐作痛。让流失文物回国,亦成为国人的美好愿望。“圆明园文物”则成为一些人趁机抬高价格的“标签”。
此次邦瀚斯的拍卖新闻传出后,就有分析认为,这很像是一次炒作,既成功为拍卖行做了一次广告,同时也有助于今后拍出高价。
对此,王凤海直言,对于圆明园流失文物,有人在利用一些中国人不太成熟的爱国心理炒作,以达到赚钱的目的。这是应该注意的。
不过他觉得,这一次炒作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圆明园流失文物的拍卖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如果是为今后抬高价格,意义不大。另一位专家也表示,看起来不像炒作,要炒作的话没有什么意义。
圆明园文物回归困难重重
影星成龙日前向圆明园管理处捐赠了电影《十二生肖》道具“十二兽首”。他在活动发布会上呼吁,“愿所有国家的国宝,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所有民族的文明都获得平等的尊重。”
成龙所表达的,自然也是所有关心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国人共同的心愿。不过,即便是3年前因兽首事件引发政府、民间空前关注之后,追索文物依然困难重重,成效也不是很显著。
据媒体报道,2010年10月18日,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主题晚会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举行。圆明园管理处向全球发出倡议书,呼吁持有圆明园文物的个人或机构返还所持文物,抵制拍卖、交易圆明园文物。
但是,倡议书发布两年来,除了活动上的一次捐赠,圆明园几乎没有再收到过任何捐赠。虽然倡议书的发布很高调,可对圆明园文物的拍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有专家统计,两年来,国内外各大拍卖行共拍了20多件圆明园的文物。
从目前来看,流失文物回流原属国,大致有外交途径、依法追索、国家或民间回购、捐赠交换等方式。
一些国家曾有过追索文物的成功案例。有报道称,近年来埃及政府加大力度追索流失文物已取得显著成果,追回文物3.1万件,包括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国王的塑像等。但这种模式在一些专家看来不可复制,原因是国情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不尽相同。
而国家或民间购买的方式,则被越炒越高的价格阻住脚步。文物部门亦曾多次表示,对非法流出的文物,应该归还中国,而不是回购。
从法律角度追索流失文物,同样面临困局。虽然国际公约规定了掠夺文物应物归原主的原则,可实际上掠夺文物如何界定,以及如何追溯追索都难以操作。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文物流出的确切证据资料也很难搜集,成为一大瓶颈。加之不少拍卖行都绕过这些公约进行拍卖,因此要靠国际公约讨回流失文物,困难多、效果差。
曾于2009年作为中国律师团代表赴巴黎追索圆明园铜兽首的著名律师、“全球华人律师联盟”负责人刘洋,一直关注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境况。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坦言,之前成立的律师联盟,连本身的维持都很困难。成员也比较灰心,即便是自己出钱,他们也不愿到北京来进行商讨。最近因为邦瀚斯拍卖,大家才有所沟通。
据刘洋介绍,跨国追索流失文物,无论是通过外交途径,还是依法追索,在全世界都是个难点。不光中国,对于所有的文物流出国,如埃及、印度等,都是如此。光靠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追索文物,确实存在难度,还是应该通过国际间的努力,成立“国际统一私法协会”这样的组织,逐渐达成共识,制定相关的协议、条约或者议定书。
他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除了法律手段之外,也开始思考其他的方法,比如通过文物交换或者支付保管费等方式。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整合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制定预案,一点点实现文物回归。
王凤海则表示,对待文物回流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都应参与其中,通过协商的方式将文物追回。对于在战争中被掠夺的文物,应该客观、理性地对待,不应该受炒作影响,用高价回购。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这方面的话语权也会逐渐得到强化。
艺术评论家周文翰曾撰文称,中国应该和埃及、希腊等国家争取修订国际法或者发起新的条约,或者通过政治、外交协商来推动有现实意义的合作项目。此外,也需要中国的新闻界、学术界乃至收藏界继续在此事上保持对不义者的道德压力。
追索圆明园流散文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众说纷纭中,作为非专业领域的媒体和公众,怎样做才是理性、客观的态度?
北京华辰董事长甘学军曾表示,圆明园文物重新进入国外拍卖行,作为中国公民或者政府应该进行谴责和呼吁。但是在市场上一定要保持冷静,拍卖毕竟是合法的市场行为,必须历史地看待问题,不能仅凭一时的义愤企图遏制这样的买卖或者付出更多的经济上的代价。
另有评论称,对于流失文物海外拍卖,国人其实不必过度关注,更没有必要参与其中,配合外国拍卖者哄抬价格,相反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参与竞拍,不能掉进西方少数文物贩子设置的“爱国主义陷阱”之中。
一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真要特别关心圆明园文物的话,任何时候、任何场次都应该关注,而不是扎堆儿似的,等炒作起来再去关注。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