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初衷:有本垫棺做枕的书
每天清晨,西安东郊一条小路上,可见一辆小轿车缓缓向市区西南方向驶去。车上坐着一位满脸皱纹、满嘴陕西腔的老农模样的人,他的身边,或许还会有三几位同样的农人。他就是从陕西省作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休不久,仍然担着中国作协副主席职位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身边是顺路搭载的村上的老乡。
官员、文人、名家、轿车,憨厚、朴实与近乎粗粝,奇妙地组合在一个人身上。他的乡党和友人,对此早已熟悉不过并津津乐道,外人却难免有点打愣,尤其是在《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并引起热议的今天,陈忠实的为人以及有关他的点点滴滴,又像揭锅大馍的热潮那样,引起围观。
其实,陈忠实是极普通的人,像他的名字,更像小说《白鹿原》封页上那满脸沟壑的老汉———就一个关中“冷娃”!
1
敢怒敢骂的“软骨头”
陕西人说的“冷娃“,有人如此归纳:庄重诚实不耍滑头,有胆有识坚定执著,表面冷漠心怀热肠。陈忠实正是典型的“冷娃”式人物。
1997年12月19日,发表4年多的《白鹿原》在“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上,与其他3部长篇一起摘得桂冠,然而,后面却带上“修订本”三个字,让读者产生诸多猜想。
原来,《白鹿原》面世以来好评如潮,深受欢迎,却也有不同意见,甚至有尖锐的责难和简单的行政干预。据《文艺报》1997年12月25日报道透露,“茅奖”评委会对这部小说曾提出如下修订意见:作品中“朱先生”关于政治斗争‘翻鏊子’的评说与相关描写可能引出误解,应以适当方式廓清;一些与思想主题无关的较直露的性描写,也应加以删改。
陈忠实没有二话,他像初始创作那样,平心静气躲到郊外一个安静的地方,按评委意见对书稿进行删改,还加上若干倾向性鲜明的文字。本来,这是精益求精的好事,改糟了还是改好了,也是属于学术上的事。然而,他由此遭到某些人“骨头软”的指责,“为了一个茅盾文学奖就卑躬屈膝,与《白鹿原》里面体现的经典气质不符”。批评文章还上了著名的《当代》杂志。
引发大论战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出乎意料,陈忠实并没有公开回应。他跟来访记者详细解释“翻鏊子”说法的来龙去脉,并反复强调“朱先生”的观点并不代表陈忠实,小说里一些反派人物把共产党看成是共匪,难道也是陈忠实的看法?并明确表示,领导的修改意见我是接受的,不接受怎能作出这样的调整?何况有些话还保留着,人物性格也没有改变,“咋就涉及谁骨头硬、谁骨头软哩?”一个好作品不被理解是暂时的,最后一定会被理解。从“文革”前的极“左”到“文革”时的更“左”,我都经历过了,心里已经有很多承受,几句批评的话,我还不能接受吗?
此后,谁要提及有关《白鹿原》修订一事的是非,他总是反复提醒:不要在这上面做太多纠缠。文学发展有一个过程,不被人接受的东西过一段时间,也许就被接受了。
今天看来,陈忠实真不是计较名利地位的人。《白鹿原》拍成电影,他是理所当然的第一改编人,剧组也请他参与,这可是名利双收的美事。他呢,却“撒手”不管,连人家改的定稿也没看一眼。“改得好我欢迎,改得蹩脚,我也不说啥。”搁在以前,该生出“为了上电影连改编权也让给别人”之类的责难了,其实这是一种理智与信任,与其他无关。
他的骨头其实一点不软。早在1991年,陕西省酝酿省文联和省作协换届,省委有意让陈忠实去省文联做党组书记。陈忠实对此事不管不问,后来被催急了,反复对省委主管领导表示,说自己一心写作(当时正在乡下写《白鹿原》),就不当领导了。那领导被弄得有些不悦,拿出杀手锏:“这是定了的事,你要服从组织决定。” 陈忠实的犟劲也上来了:“我要不去会不会开除党籍,不让写作?”
如果不是一年后路遥(原定陕西省作协主席人选)意外病故,陈忠实仍是乐于“无官一身轻”。
2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果说陈忠实的矜持是因了他的才华,那么,造就他“冷娃”性格的则是苦难的生活,而正是这样的性格,孕育和催生了作家陈忠实。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南坡一个小村子,父母都是地道农民。13岁那年,靠卖树为生的父亲无力承担两个儿子的学费,只得弃小保大,让当弟弟的陈忠实先行休学。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年的休学,改变了陈忠实的命运。
在文学上,陈忠实可谓早慧先飞。大约是15岁初中二年级那年,他读到赵树理的小说《田寡妇看瓜》,心想这些农村的事我也能写,就在作文本子上写下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一个因为果树归公引发各种矛盾的故事,获得语文老师很高评价。大概就是这时开始,他与文学结下了一生难解之缘。
不幸的是,陈忠实高中毕业时恰逢“大跃进”,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大学招生名额锐减,成绩在班上前三名的他竟然名落孙山!读大学中文系进而当职业作家的梦想破灭了,命运把少年陈忠实抛回到黄土高原。
陈忠实经历了青春岁月中最痛苦的两个月,陷入六神无主的失重状态。父亲沉默了许久后无奈地说,“当个农民又如何,天底下多少农民不都活着嘛!”一言惊醒,20岁的陈忠实选择了到村小学当教师。他不知道父亲比他更痛苦,二十多年后,老人患癌症去世前对他说:我对不起你,休那1年学,让你错过了20年啊!忠实听了浑身战栗,久久无言。
他庆幸选择了当教师,虽然不合他的性格和爱好,但觉得这一职业与他深爱的文学保持着某种联系———当农民的干完一天体力活回来,再没有精力和时间读书写作;当教师的放完学后,还可以读书、写东西。他下决心向文学天堂冲刺,从最基本的阅读、收集新词、造句和练笔开始,在基本功上下苦功。回忆这段生活时他说,大学、兵营和乡村三条道路中,我在最不想走的乡村之路上落脚,反而把未来一切侥幸心理都排除净尽;在自修文学写作上,开始了潜藏心底、义无反顾的人生理想。
在老屋晦暗的墙上,陈忠实写下了他的座右铭———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瑰丽的文学梦想刚刚开启,“文革”来临了。
看到各种中外名著被定性为“大毒草”、“反动言论”,遭无情批判,被抽调到公社“搞运动”的陈忠实,赶紧返回老家把厚厚的日记一页页撕下烧掉。然而“红卫兵”还是从他某篇作品里“找出”问题。他被扣上“保皇派”的帽子,罚去学校养猪。一天,他看见游街队伍里,挨批的竟有他崇拜的柳青、杜鹏程等好些作家。他是个“柳青迷”,也被称为“小柳青”,即使上“五七”干校,包里仍然带着柳青的《创业史》。他感到绝望,“中国连柳青这样的作家都不要了,我还想干什么?”
更大的厄运来临了,1976年,陈忠实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无畏》,描写在“造反”中起家的一名公社党委书记,在“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故事,结果受到调查,由公社党委副书记转为文化馆馆长。
那是一段充满“自虐式的反省和反思”的日子———他后来在文章中这样说。而郊区的文化馆工作,其实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辞去行政职务是为了安静读书,“用真正的文学来驱逐、涤荡我艺术感受中的非文学因素”。
1977年的一天,妻子骂他天天写作,“没啥用,挣不了钱”。正好老友徐剑铭在他家聊天,身上揣着一张几十块钱的稿费单,就递给她看。她拿着看了半天,说了句“啥时咱忠实也能拿到这些就好了”,这句话,坚定了他写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两年后的1979年,陈忠实的《信任》荣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此重归文坛。
正是文学上死而后生的默默前行,加上长期的农村生活,对他日后的创作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对中国农民、中国农村的理解和了解,正是那些年完成的。这为《白鹿原》的诞生,植下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获取了丰富生动的真实素材。
3
为了一部垫棺作枕的书
《白鹿原》写作的直接起因,是1985年陕西作协一个会议,敦促青年作家从事长篇小说创作。其实,陈忠实对这部长篇孕育已久。他在县志里看到,有白鹿游于西原,这个原就是白鹿原。白鹿原这个名字几经转换,历史上曾叫灞陵原,“鸿门宴”中“沛公军灞上”,说的这个灞陵原就是白鹿原。他出生的地方,也叫白鹿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被陈忠实写入了小说。
《白鹿原》里的每个人物,陈忠实都十分熟悉,基本上都能找到原型,然而陈忠实还是采取他的“笨”办法,动笔之前置身于长安、蓝田、咸宁三个县的资料馆,埋头查阅与乡土历史有关的县志。
有人问他,“你用得着摊时间下工夫查资料?你到底想弄啥?”
陈忠实直白地回答:“我想给我死的时候,有一本垫棺做枕的书。”
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1988年清明节前后,陈忠实回到乡下灞河边的祖屋,在乡村的寂静里,习惯地坐在绿布沙发的左面,在用完的墨水瓶里倒上煤油作灯;把瘸了一只腿的圆桌用麻绳捆好作写字台,硬皮笔记本在膝盖和大腿上摊开,一个个烂熟于心的男人女人的故事,就在他笔下一幕幕上演……
“这次豁出去了,如果还弄不成,就回家养鸡去。”他给妻子撂下这样的话。
那是一种决绝,是“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气。
因为创作《白鹿原》,没有时间写短篇小说,断了稿费收入,生活十分清苦。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从乡下赶到城里,背妻子擀好的面条和蒸好的馒头。次年元月完成草稿,40多万字写满了两个厚厚的大16开笔记本。4年后,《白鹿原》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在《白鹿原》里,陈忠实观照业已过去的半个世纪,在动荡的历史进程中书写各色人物的命运,他们经历了从大清覆国到国共内战的漫长历史,或倔强或孤傲,或清明或阴险,或善良或残暴,而个人生命犹如蝼蚁,颠沛流离使得传统信念一点点崩塌,最终陷入了巨大、深刻的时代悲剧。
而《白鹿原》的真实性,简直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他哥哥陈忠德说,《白鹿原》里面的好多事儿都是身边发生过,或者从小听说的故事,他都很熟悉。弟弟送给他10套《白鹿原》,他只看过一遍,就全部被熟人要走了。妻子看到《白鹿原》的封面人物,实实在在地说“这个人像我爷”。有人发论文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搞人物索引,陈忠实知道后,硬说自己是虚构的。他多么希望真是虚构的啊!完书后那个冬日的下午,他顺着灞河往上走,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了依靠。他蹲在河堤上一根根地抽烟,抬头看到河堤尾部一片茂密的枯茅在风中轻摆,特别凄凉,于是走过去点燃了茅草,大火把村里人都惊来了。
陈忠实坦承:“我不是陕西人的骄傲,他们才是,是他们的生活生存,创造了陕西黄土地上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几千年沿袭到今天,我只是受这种文化熏陶哺育的一代人中的一个个体。希望《白鹿原》这本书能让人有更深的感受,能从中明白我们民族是从怎样的过去走到今天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文学处于低谷期,《白鹿原》初印只有1.5万册,但在当时已经相当高了。近20年来不断再版,迄今依然畅销,而发行量已达六百多万册。陈忠实感动之余,表示《白鹿原》永远不会有续集。很多出版社都向他发出过写自传(或者口述)的邀约,都被他拒绝了;而他至今也没有写出第二部长篇小说。
4
让女性也能成为真正的“人”
《白鹿原》中有关性的描写,在不少人眼里总觉得过于暴露。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忠实不少作品都是纯粹的男性世界,几乎没有以女性为主体的作品,《徐家园三老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写农村老汉是陈忠实的拿手戏,因何在《白鹿原》里却一反常态?
陈忠实并不完全同意这一看法。他认为爱情自然是由爱而生的情,这样的情才是纯真可靠的,也是他所欣赏的。
以往的作品,他也曾写过几篇男女爱情的小说,发表后无人喝彩,反应平平,是因为通往女性世界的障碍仍未打通。及至中篇小说《四妹子》和《地窖》,爱情的探索才有了读者积极的回应。在他看来,写爱情是为了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腐朽最缺乏人性的对女人的苛律,也是把脉人物文化心理结构形态,从而把握与她相关的男人的心理结构形态的重要手段。到了《白鹿原》,男人只构成生活的一半,而众多女性人物的特殊经历和心理,使得性爱的描写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不仅不能回避,还要撕开来写,撕开我们传统封建文化中最腐朽的黑幕,写深写透。
在这方面,田小娥是非常引人的一个角色,这么个人物是有史可据的。他是查阅县志时,查到连续三本的《贞妇烈女》卷,深切感受到所谓历史的灰尘是多么沉重!他心里泛起听到过多次的女人偷情的故事,而民间历久不衰传播的却是荡妇淫娃……这个民族的面皮和内心是如此分裂,且由来已久!于是,电击火迸中幻化出一个女人来,一个艺术灵感诞生了,这就是《白鹿原》中的田小娥。这个角色也有生活原型。幼年时,陈忠实亲眼目睹村里的男人,将一个女人捆起来狠狠抽打,他被吓得不行,站到很远的地方还是能听到那个女人一声声的惨叫。写《白鹿原》时,笔尖触到田小娥,第一个映现脑海的,就是这个惨烈的场面。在那么个时代,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所处的地位一直很低,提高女性的地位,不仅是为了推翻封建制度,更是要让女性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独立的个体!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话题。他决定在女性角色上花些重墨。
当然要有个基本准则,就是“不做诱饵,描写男女之间的事情,只为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服务,绝不能作为吸引读者的诱饵”。可以说,在大多数读者心中,这个准则他是基本做到了。
5
面对盗版他一筹莫展
《白鹿原》让陈忠实成了富人,然而盗版问题却让他头疼不已。
不久前,他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到了30余种盗用他名字出版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清一色打着陈忠实的名字,有的还将陈忠实的名字作为卖点,在封面上作重点推荐。
陈忠实感到很头疼,过去的盗版,虽然给他带来多方面的损失,但书好歹还是他写的。这几年,盗版者不仅盗书还盗名,而他“连告谁侵权都不知道”。
的确,西安的很多小书摊上,都不难看到印着陈忠实名字的书。同为《白鹿原》,封面设计与颜色却大相径庭,纸质与字号也差别很大。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鹿原》,定价35元,而地摊上的盗版书只要8-10元。常见的“大车店”,用三轮车拉满整车的书,当中不乏《白鹿原》这样的“名家名著”,卖价5-10元,光听价钱就知道不是正版。有市民对陈忠实说,仅《白鹿原》他就见过不下4个版本,但正版的一年里都没有看到。这还只是西安,在别的地方,在全国,盗他书和名的谁知道有多少?
饱受盗版书、盗名书的侵害,陈忠实也曾向有关部门反映过,但按“谁主张谁举证” 的现行法律,他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就得掌握对方确凿的犯罪证据。而这个“对方”往往是地下团伙,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忙于文学创作的他,取证何其难,既不可能亲力亲为,也不知委托谁人代劳。
起初,陈忠实对盗版书深恶痛绝:“盗版书贼头贼脑冒着贼气!”别人拿来盗版书让他签名,他屡屡拒绝:“签了就等于我承认那些书的合法性。” 后来,他发觉不少读者是看了他的名字才买的书,他们也不知道买的书并非正版,他就为那些读者鸣不平,愿意为他们签名。“如果我不签,读者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幸好,近5年来,已有上千起知识产权案件,在西安通过司法途径得到解决,使他对前景多了点乐观。“相信随着法制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问题最终会得到有效解决。”
事事想到别人,想到大局,这就是陈忠实,敦厚乐观的陈忠实。
6
陈忠实今年70了,说话从不客套,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把在场所有的人逗乐。他吸的是“巴山雪茄”,喝的是早茶晚酒,喝到兴起,他还能来上一段铿锵的秦腔。
《白鹿原》火了,也重新复活了周代就有的白鹿原。陈忠实老家的坡道边上,不知从何时起,挂起了方砖大小的路牌,上面的箭头指着“陈忠实旧居”。到此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白鹿原”也成了抢注的商标……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