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陀停笔30年出新作 称20世纪文学成就不如19世纪

2012年06月11日 09:04
来源:新京报 作者:姜妍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从1982年到2002年,中间相隔30年,30年前李陀暂停书写小说的计划,并未定下回归日期,30年后,他带着《无名指》又回归小说家的行列。这部尚未出单行本的小说在杂志上刊登出了前面的5万余字,从一个心理医生的角度高度关注中国当下的现实。李陀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现实、关注普罗大众,应该走得更广阔更向外,所以他爱19世纪的作家甚过20世纪。

李陀 生于1939年,原名孟克勤。历任北京重型机械厂工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文学》副主编。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等。1982年李陀决定暂时放下小说,开始从事文学批评。1986年,调到《北京文学》当副主编,推出了很多先锋小说,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李陀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

谈停笔

我没有想停那么长时间

新京报:2006年你在一次采访中说“从今往后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文学批评。”为什么现在又开始写小说了?

李陀:其实我最开始是写小说出身,文学批评只是业余,那时我很热爱写小说,也想写出好小说。但我在1982年时停笔决定不再写,因为“文革”结束以后,写小说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觉得能够供我们学习的,为我们提供楷模的好小说并不多见。汉语写作的历史很短暂,在我看来白话文可以算作是一种新的汉语,五四前后用白话写作的这一批人其实是在用新的汉语写作,这一百年当中我们的文学成绩也不可谓不多,但我个人认为五四以后的文学传统给我们提供的文学经验和楷模不是很足够,而“文革”之后我们又在面临一种全新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怎么用文学来说话,怎么写出这个时代需要的小说,人们爱看的小说,我本人就很惶惑。

新京报:为什么是1982年时决定不再写了?

李陀:那时我对伤痕文学也始终不满意,我曾公开说过,伤痕文学就是工农兵文艺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曾出现过个别优秀的作品,但仍不是我心中符合那个时代的文学。于是我自问我该写些什么,也做了一些尝试,但都不满意,特别是我有一个习惯,总喜欢和外国的作品比较,越写就越觉得不如人家。我当时就想与其这么乱写,不如先想一想该怎么写好,看看人家是如何写的,所以我就想先停一段,但说心里话,我没有想停那么长的时间,我本打算先停两三年,先读些书,在读书同时写一些批评文章,学习别人的写作。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李陀 文学理想 文学史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