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买家只爱"国货"? 业内:怀着爱国情结
上月香港苏富比于上午举行了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天青宝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拍卖,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拔得头筹,最终以2亿786万港元天价成交,超过最高估价三倍之多,刷新了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苏富比CEO鲁普雷希特表示,虽然中国经济正出现了增长可能放缓的迹象,苏富比依然视其为至关重要的市场。中国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块新兴市场,也是一块蕴含着巨大商机的宝地,难怪西方媒体会不满于中国买家不待见西方艺术品了。这里不仅存在文化理念的差异,而且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然而,这种中、西艺术市场分立的状况,是否单纯是中国造成的呢?
狭隘?偏见?还是碰撞?
前不久,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期间,美籍华人画家徐健国在对信息时报记者谈及收藏理念时就曾指出,如果只对本民族、本文化的作品感兴趣,这种狭隘对于收藏来说是危险的,只是对于目前的艺术品市场来说,收藏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投资理念在某些场合取代收藏理念,商业投资者替代艺术收藏家投放资本,推动艺术市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被质疑出现了价格虚高的状况。
有意思的是,当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人的作品以天价不断刷新拍卖纪录,这些在中国收藏家看来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一团模糊。法国《艺术报》认为“西方人并不一定要知道这些名字”,张晓刚、曾梵志、王广义等人则在西方世界更有名气一些。与之相反,中国买家以前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当代艺术家,直到近年来才开始越来越关注他们,这种转向立刻受到了西方市场的欢迎。传统书画与当代艺术有着不同地域背景和时代背景,本不具有可比性。同是中国出产,西方人在拍卖市场上选择性地欢迎当代艺术,与其文化特征相符,属于正常的审美行为,但就此指责中国买家的“内倾”,是否有失公允呢?
中国买家强势介入世界艺术市场,在财富冲击的背后,是文化理念和艺术创作方式的碰撞。在利润刺激和文化传播的影响下,中国买家为世界艺术市场所接受的过程或许也是中、西文化互相接受对方艺术理念的过程。目前在香港正展出毕加索的55幅作品原作。来自伦敦的艺术顾问弗拉汉姆认为,虽然许多观众感兴趣,但他们对这些画作的了解“处于一个非常初期的阶段”,而亚洲艺术市场似乎也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的作品,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知识理念的建构。如果西方媒体能够以类似的态度评价和尝试接受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作品,或许会对中国艺术市场得出不太一样的结论。
观点碰撞
佳士得国际事务亚洲艺术总监维赫:
富裕的中国人怀着爱国情结,为了找回足以代表终极社会地位的革命前艺术品,往往开出令人咋舌的天价。
融德国际副总经理江育凯: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艺术品收藏带有更强的保值、投资性质,因此藏家会更希望选择具象的、经历了历史的检验、价值得到公认的艺术品。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郭润文:
油画市场比国画市场差,在中国这是很正常的。
美籍华人画家徐健国: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