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欲上市 “知音体”被指“臭名昭著”
知音杂志。图据《北京日报》
《知音》这本定价4.5元的杂志做主导的知音传媒集团将进军股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遗憾的是就在《知音》等待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批的时候,红了27年的《知音》,却面临着和其身份不相称的的质疑。
质疑一:缺乏道德底线
著名作家毕淑敏认为,《知音》杂志缺乏道德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作家的尊严,缺乏对作家的起码尊重。
《知音》曾数次因侵害作家、明星的名誉权被告上法庭。比如,2009年,《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在《知音》面世,署名为毕淑敏。
毕淑敏说“这完全是一篇伪作,肆意捏造了我的口吻来攻击我的儿子。”最终,《知音》杂志赔偿原告10.1万元精神损失费,遗憾的是14个月之后,才见到一块口香糖那么大的道歉声明。
质疑二:内容灰色低俗
近年来,“臭名昭著”的知音体影响广泛。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夏学銮认为,《知音》不能仅靠虚假信息赢得眼球,不能只靠煽情内容吸引。“应该提高文化品位、文化档次,引领读者的文化消费品位,真正成为一本弘扬健康向上文化、高品位的杂志。”
一个读者说,《知音》看起来是一本无所不知的杂志,人家在家里说的悄悄话,和爱人做的私密事,凶杀案件的点点滴滴……
质疑三:公信力充满危机
《知音》让媒体的公信力充满了危机。毕淑敏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但是27年来《知音》的成功,依靠的是媒体不发达,游走在二三线城市、城乡接合部、农村读者群的路线。
影视明星于和伟曾被一篇《于和伟漂泊南北,还有一个爱妻躲在树后》一文中伤,于和伟经纪人说,有一部分内容是从网上搜来的,也有一部分是杜撰的,并带有“诽谤”意味,可笑至极。
某读者说,“十几年前,传媒还不发达,消息闭塞,我从来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假,尤其是明星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现在知道的多了,就觉得当年太傻了,什么都相信。”
针对《知音》欲上市的消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认为,大众期刊如果不进行内容提升,品牌升级,会越来越边缘化,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就会逐渐降低。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