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华莱士曾是知名演员 擅长用演戏技巧采访真相
(图:即使面对的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政要,华莱士也从不改“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
迈克·华莱士(MikeWallace,1918.5.9-2012.4.7)美国CBS访谈节目《60分钟》主持人,采访过众多政治人物,2006年退休,是美国电视界的“教父”级人物。华莱士早年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大学二年级开始涉足新闻工作。然而他的真正出色的记者时光始于50岁,也就是他主持《60分钟》之后。接受过他采访的名人可以编成一本《20世纪名人录》,其中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等美国总统,自从《60分钟》开播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接受过这个节目的采访,只有小布什拒绝接受采访。国际政要也是他的采访对象,如萨达特、卡斯特罗、阿萨德、阿拉法特、巴列维、霍梅尼、卡扎菲、侯赛因、邓小平、江泽民等。他以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和近乎于“审讯”的采访方式闻名。此外,由于擅长追踪式新闻报道以及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他在世界传媒界还被称为“新闻怪杰”。尼克松当政时曾要求华莱士担任他的新闻秘书,但华莱士婉言谢绝说:“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
记者 马欢
年逾七旬的彼得·赫福德教授(Pro.PeterHerford)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工作27年之久,他至今仍然记得,50年前,当迈克·华莱士以记者的身份加入CBS,第一次参加新闻中心的小组会议时说的话。
“他当时看着我们大家说,我知道你们每一个都在想些什么,我想说,请相信我,我得到的是我此生中最渴望的一份工作。请给我一个机会,看看我能做到什么地步。6个月之后,如果你们还是决定让我离开,我就走。”CBS前任副总裁赫福德回忆道:“那时我就知道,记者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他将竭尽全力去实现它。”
华莱士没有食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毕生精力奉献在新闻事业上,他去过越战现场,他采访过数任美国总统,他报道水门事件,他和诸多世界领导人对话:从亚瑟·阿拉法特、阿亚图拉·哈梅内伊,到邓小平和江泽民。他曾跟邓小平伸手要烟,也曾同江泽民谈笑风生,他和CBS那档著名新闻节目《60分钟》一起,成就了世界新闻史的一道传奇。
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4月7日,这位享誉世界的记者和主持人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新迦南市去世,享年93岁。
2012年4月9日,在得知华莱士去世以后,在美国驻广州领事馆新闻文化处出席研讨活动的彼得·赫福德教授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作为华莱士曾经的战友、《60分钟》制片人之一,也许在此刻,再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追忆华莱士了。
他曾是一个演员
很少有人像迈克·华莱士这样,会得到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的双重尊重。“在我们纸媒圈子里,流传着这样的段子:那些依赖制片人的电视记者都是肤浅之徒,但从没有人给华莱士贴过这样的标签,”即便是喜好抨击电视媒体的《纽约客》杂志,也在讣闻中向这位传奇的电视新闻人致敬。
然而,在他正式进军新闻媒体这个行业的时候,他并不被很多人看好。1962年,当CBS总裁宣布,将起用已经44岁的华莱士作为该电视台的通讯记者时,所有的人都十分惊讶,包括当时年轻的彼得·赫福德。
“有一天,我们的总裁突然把大家叫过来,宣布他已经起用迈克(华莱士)作为CBS的通讯记者,这是我们当时最高规格的通讯记者。那个时候我们都觉得他疯了,简直是世界末日。老板居然雇用了一个演员、一名做商业广告的人做CBS的记者。”赫福德说道。
人们的惊讶不无道理。在成为一名新闻人之前,迈克·华莱士只是一名小有成就的演员和广播员,尽管在电视界和广播界做得不错,甚至做过某烟草公司的商业播音员(commercial pitchman),但没有人会想到,这位受欢迎的明星会突然毅然走上新闻记者的道路。
但华莱士还是证明他做到了。他先后几次进入越南,报道战争现场,并担任CBS的早间新闻主播。
他是一个异乎寻常的精力充沛的人,每天都早起晚睡,一周七天都在工作,他喜欢各种绯闻八卦。
“上帝啊,他爱死它们(绯闻)了。当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一下飞机,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起电话问,有啥新闻吗?他渴望知道一切新的八卦。”赫福德教授说。
在华莱士逝世后,CBS新闻网网站上这样评价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揭露了无数腐败政客、行骗老手和官场水货……华莱士信守老一代记者的职业操守,让受难者舒适,让舒适者受难。他把自己形容成是个‘好管闲事而又坚持不懈’的人。”
这段时间,华莱士已经开始展露新闻主播的才华,真正让他享誉世界的,是《60分钟》。
《60分钟》的意外成功
1968年9月24日,CBS的首档新闻类节目《60分钟》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电视节目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叫做“黄金时段的新闻杂志”。当时的主播是哈里·里森纳和迈克·华莱士。
“华莱士担当《60分钟》的主播,我只能说这是一个欢乐的意外。”赫福德教授回忆道,“首先是一位天才策划了这个节目,他的名字叫做丹·休伊特。他的理念是,电视已经发展为一个极具个性的领域,内容为王,好的故事是极其重要的,他希望《60分钟》中讲述的故事具有纪念价值并且影响巨大。”
赫福德教授回忆道,哈里·里森纳是一个温家宝式的人物,看上去能够给人以温暖,就像你年老的叔叔般亲切。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节目需要一个风格截然不同的搭档,一个更具侵略性的记者,比如迈克·华莱士。
不过,在《60分钟》开播的前五六年内,节目并不是特别成功。主要作用也是为了让CBS给节目单凑数,填补一些节目空隙而准备的,没有固定的播出时段。直到1971年,才被CBS安排在每周日晚上6点播出。
“在同一时段,NBC播出的是迪士尼的节目,一般这个时候美国家庭都是由孩子控制电视机的,他们都在看迪士尼。CBS曾试着去和NBC抗衡,不过后来他们说,算了吧,这是孩子们的时间,于是他们干脆把《60分钟》丢在这个时段播出。”赫福德教授说道。
这个时候,华莱士和《60分钟》遇到了赫福德教授所描述的另外一个“欢乐的意外”。
《60分钟》播出的时代,刚好赶上美国婴儿出生率下跌,儿童观众锐减,更多的成人观众重新掌控了这个时段的电视。因为这个原因,《60分钟》收视开始激增,并在接下来的30多年的时间内,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的新闻类节目。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华莱士不仅成为了一名全国名人,也开始在国际领域家喻户晓,《60分钟》不仅在美国播出,也在世界各地播出,包括中国香港。
向律师学习采访技巧
华莱士以善于采访而闻名于世。美联社记者大卫·博德尔甚至称,“华莱士不只是采访,他是在审问他们,他反复盘问他们,有时候是在搜肠刮肚。他有很多武器:刨根问底、挑起眉毛、发出质疑声‘算了吧’,以及抛出直接得让人窒息的问题。”甚至在华莱士自己撰写的自己的墓志铭中,他就这样写:“他粗鲁而公正……”
在赫福德教授看来,早年的演艺经历,让华莱士拥有一名演员的特质,他也将他这独特的一面带到了他的电视节目中,不仅如此,他还从律师那里学习采访技巧。
“律师是最好的采访者,他们以事实为生,如果一个律师不了解事实,他就别想混了。他们的生存法则是,绝对不要问你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赫福德教授说道,“迈克充分运用了这些技巧,他是我见过的最具采访技巧的媒体人。”
在每次做采访前,华莱士和赫福德都会花数周的时间准备采访对象的资料,做足准备和调查,到最后采访的时候,华莱士甚至“知道的比被访者还要多”。“他有能耐从人们那里拿到料。因为其他人根本不像他一样,在采访前做那么多的准备。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他说。
对于中国记者来说,如何学习华莱士,首务就是如何延长职业寿命。中国的记者太短命,他们平均职业生命只有35岁,和90高龄还在做新闻的前辈比,着实汗颜。
咄咄逼人地寻找真相
在访问中,华莱士向来以风格尖锐而闻名,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电影明星,甚至国家元首,他的提问从来都毫不客气。在采访中,华莱士经常会以“请原谅我”开头。“你一听到这句话,”他生前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你就该意识到我要提令人不快的问题了。”
即便如此,这位善于提问的记者在采访水门事件的亲历者、尼克松的前助手戈登·里迪时,也曾经碰过壁。
作为水门事件风口浪尖的人物,戈登·里迪在之后很少和媒体打交道,不过他还是接受了华莱士的采访。
据赫福德教授回忆,当问到一个关键性问题时,华莱士开始提出:“为什么你会这么做?为什么你会参与进这么糟糕的事件呢?”
赫福德说:“当时我就坐在他们旁边,里迪微笑着,大概说了两到三分钟,听起来就像是竞选演说一样。里迪说他这么做是为了政党的荣耀,他必须这么做,他用了所有的光鲜的词语来描述他的动机。我看见迈克脸上的表情,似乎在说,接下来该怎么问啊,他说得太完美了。”
然而,最后,当里迪说完这个“演说”的最后一句时,华莱士和他对望了十几秒后,华莱士突然靠近里迪,说:“这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大的废话。”俩人相视大笑。
“他俩都是好演员,非常清楚对方在做些什么,所以他们彼此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这也算一个美妙的时刻,当两个在演对手戏的人最后知道彼此其实在做些什么。”在赫福德教授的记忆中,这是华莱士为数不多的碰壁时刻,因为彼此都了解,所以尖锐的提问无法进行。
在赫福德眼中,迈克·华莱士非常注重保持身材,业余时间是一位了不起的网球手,然而,强壮的身体仍然未能阻止无情的时光。2006年,88岁的迈克·华莱士因身体原因正式退休,但在2008年以前,他都时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在疗养院度过。
“令人感到悲伤的是,大概是在七八年前吧,他的意识已经没有了,尽管身体还在,但他已经认不出周围的人了。他在一个疗养院里被精心照料,但是他不知道他的儿子,也不知道他的太太,他的意识已经过去了。”赫福德说。
前CBS副总裁彼得·赫福德:演戏是采访的技巧之一
时代周报:迈克·华莱士曾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在你看来,他是否将他的这种表演天赋代入到他的新闻节目当中?
彼得·赫福德:如果说是采访的话,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过我也想说这本来就是采访必需的技巧。作为一名电视制片人,我认为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为了采访,我也会成为一名演员。也就是基于我采访对象的不同,化身为不同的对象。有一些采访会非常具有侵略性,有一些则温柔多了。这都取决于你想从你的受访对象那里获取些什么,以及你有多了解他们。我想说,绝对是的,这就是采访技巧的一部分。
另外我要补充的是,迈克·华莱士以及《60分钟》这档节目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他们成功地播出了民众想要了解的东西。你看在《60分钟》里,所有的新闻话题都是大家感兴趣的,它在当时是如此流行,以至于如果你在周日晚上没有看《60分钟》,周一早上上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无话可说,每个人都会问“你看了昨晚那个故事没有”,你只能回答“没有啊”。《60分钟》选的题材都是和民众息息相关,并且是他们急切想知道的。
时代周报:在中国,很多媒体人在35岁以后都开始走下坡路,他们会选择在那以前换工作。与此同时,在美国,很多知名媒体人比如迈克·华莱士,35岁也许是他们黄金年龄的开始,对此你怎么看这个差异呢?
彼得·赫福德:这种差别可能是一种假象。新闻,像许多其他行业一样,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一周七天连续工作24小时的全天候任务。如今,有深度和有热情的记者数量都在锐减。迈克有幸在《60分钟》工作,这里的制作人平均有6周的时间来制定和报道故事。迈克和他的同事(我们称他们为“老虎”)通常在规定的时间内要编辑超过六个故事。记者的步伐让人筋疲力尽。他们往往住在飞机上、酒店里。有的节目制作时间长达10个月,每个星期都要工作7天。为了头脑清醒和身体健康,休息又是必要的。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他们每天全天进行广播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消息。我的同事彼得·阿内特可以告诉你在一个这样的机构工作是怎样的情形。
总之,没有人会在他们的新闻职业生涯里享受变老的奢侈,除非你开始转战著书。新一代的年轻记者也许不一样,但我觉得许多记者在50岁的时候会离开他们的全职工作,转向相关的其他职业,或者去教书。
时代周报:作为一名知名媒体人,你为何选择在中国教书呢?
彼得·赫福德:选择中国也是一个欢乐的意外。可以说我是精心计划过的。我曾在印尼帮一位朋友做专业顾问,某个周末我去香港的时候,他向我介绍汕头大学的陈婉莹(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她告诉我关于她在汕头创办的新闻学院,并且正在寻找老师。三个月后我就在汕头了,那时我只知道它的老名字:汕头市,还有就是,它是整个南中国海地区的盗版中心。
我接受了她的邀请,越南战争期间我曾在CBS的亚洲分部当过一段时间总编辑,但自那以后就再没在亚洲呆过了。我在印尼出差的期间,看到了这里非凡的变化。所以,当发现自己极有可能来中国时,我对自己说:中国的变化一定更富戏剧性。现在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它的变化一直持续到今天。
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最近《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媒体版面收钱的事件,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吗?
彼得·赫福德:不,它并非独有。由于收入过低和工作过度出现的记者腐败是全球现象,在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都可看到。收买记者或无视利益冲突的做法在发达国家并不陌生,在北美也时有发生。不同的是,在中国这种做法似乎成了惯例。受贿记者和那些行贿者都默默地接受这一潜规则。如你所知,比较大胆的记者甚至会更咄咄逼人并利用报道索贿。这种做法是极其可恶的,在北美和欧洲,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一般会以当事者被解雇和身败名裂收场。
如果你做记者,清楚你的报纸、电视台、电台和杂志不容忍贪污行为,而且你意识到,如果受贿索贿会被立即开除,我觉得这将带一个好头。如果能执行更高层次的国际道德标准,那么贪腐注定将以失败告终。这需要时间,但它会发生。目前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它是公众对媒体不信任的核心原因之一。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