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民国教材”成香饽饽 家长:比现在教材好

2012年03月12日 07:54
来源:羊城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民国想象是一种“姿态”和“立场”

当民国教育与当代教育的比拼从小学教材蔓延到高等学府时,不难发现,对“老北大”、“老清华”等学府的回忆始终是时下民国记忆中的重要部分。所有对民国世界的叙述、建构、回忆甚至消费,都隐含着同一个问题:民国对当下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魅力源自于何处?

民国的韵味在于它这么的近,却又那么的远,它使得一些人的怀旧情怀,特别是文化怀旧的情怀有所寄托。不过,民国在另一些人眼中可并不美好,当豆瓣网上登出广西师大这次座谈会的记录时,就有人在后跟诗一首:“小资教授情怀党,闭目塞听著述忙。因嫌今日薪水少,故造前朝繁华象。开口民国贵族气,闭口旧都传承长。谁记太太客厅外,杂院饥民饿断肠”。这首诗很能代表反对“拜民国教”者的意见,在与谢泳的对谈中,推崇“民国范”的陈丹青曾特别提到,有些人给他寄来一些很难看的民国照片,譬如穷乡僻壤的贱民,长相难看的官员等等,以此来证明民国的“丑陋”。陈丹青喜欢用一个词来代表他想象中的民国:民国范。“民国范”本身的含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倒是能够容纳对不同人来说意味不尽相同的民国。

如果承认民国也有其“黑暗面”,那么,我们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的民国记忆和言说中是否有想象的成份?如果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想象民国呢?

如果将话题转回到民国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问题。突然畅销的这几套民国教材最明显的缺陷是它们在语言、用词、包括内容方面,都有与当下生活脱节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很多家长而言,给孩子购买这些教材只是“跟风”,而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逼迫孩子们读这些老教材,也许它们只会成为孩子们的另一个负担。至于如某些专家所言,这些教材的热销与时下的“国学热”有关,则完全成了一种一厢情愿的“误读”。

所有对于民国的想象,其实最终都指向“当下”。民国成为了现实社会的一个对照物,消逝了的民国有文化味、自由、洒脱、优雅,处处彰显出当下的市侩、粗俗、禁锢和功利。我们其实在借助民国批判当下:对民国教材追捧的背后是对当下教育制度和现状的极大不满;对民国人风范的景仰则是对当代人人格缺失的失望;对文化古都的追怀,又何尝不是对当下人文精神弱化的失落?基于此,我们中的很多人选择相信那段历史的传奇性,这种相信本身便已成就一种“姿态”和“立场”。

民国教材的重见天日,如果引发的不仅仅是家长们的抢购,而最终能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两个时代间不同教育理念的比较,认识到这是强调自由、个性、独创与强调功利、规范和模式化这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结果,那么民国教材热也许不会成为“一阵风”。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家长 1986年 吴研因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