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称中国人不缺“敬畏”:是易轻信 甚至迷信
理性意味着进步
北京晨报:敬畏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吗?
方舟子:人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越来越世俗,超现实层面的东西并非完全消失,但是也在逐渐去除掉神秘力量的作用。同样是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去魅”,他说,“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一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
北京晨报:理性意味着人类的进步?
方舟子:是的。集体的盲信会产生集体的无意识。理性思维则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独立思考。从大处说,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探求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从小处说,它至少让人不再轻易上当受骗。
敬畏与社会问题无关
北京晨报:我们知道,即便是现代西方,也存在着普遍的敬畏,这难道不能说明敬畏的重要性吗?
方舟子:敬畏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概念。它包含两个方面,敬畏的自由,不敬畏的自由。敬畏这个的自由,敬畏那个的自由。在此之外,还有一个批判的自由,这涉及言论自由。现代很多人一说到敬畏,就不准批判,这与现代性是相违背的。同样的道理,如果说一定要有敬畏才算好,没敬畏就有问题,这种观念显然也不对。
北京晨报:有没有敬畏是不是并非社会问题的原因?
方舟子:是的,现代社会应该是世俗化的,去宗教化的,开放的自由的。如果说一定要有敬畏,本身是对思想的一种束缚。特别是坚定地敬畏某种东西就是对的,不论是理性的角度,还是科学的精神,都不该如此。人可以有敬畏,也完全可以没有敬畏,这都取决于一个人本身的选择,而且是思想成熟之后的选择,和社会问题没有关系。
敬畏不是救命稻草
北京晨报:敬畏不是必须的,但有敬畏的人是不是更好呢?
方舟子:不一定。没敬畏的人未必就一定是坏人,有敬畏的人也未必一定就是好人。敬畏从来都有两面性,它既可能让人向善,也可能给坏人提供心理安慰。黑手党中很多人在犯罪之后又去忏悔,忏悔完了可能就会觉得心安理得,下一次接着犯罪。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各种文艺作品中也经常能看到,可以说,在这种人身上,敬畏不仅仅是安慰,还给他们提供了支持。美国有一个调查,在美国的罪犯里面,没有敬畏的人不到百分之一,而在普通的美国人中,没有敬畏的占百分之十几。
北京晨报:那么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方舟子:一个人犯罪,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敬畏,但更多的,是他对法律的不尊重,对社会秩序的轻视,对公众谴责的不在乎等。大到社会问题,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是因为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等,但不大可能是因为没有敬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革”的时候人们都说敬畏,那个时候比现在好吗?
敬畏不会强化道德感
北京晨报:犯罪、诈骗、贪腐等和敬畏无关,但是道德伦理也和敬畏无关吗?
方舟子:我认为是的。道德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是一个群体在漫长的时间里共同选择的最符合多数人利益的规则,因此,它也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条件之一。所以说,道德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敬畏更多是感性的。这两者不同。没有敬畏的人,也有道德感,有敬畏的,也未必全都遵循道德。特别是敬畏非常虔诚的,往往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事情,这样的例子不少。敬畏不会强化道德感,反而在有的人身上会冲突。
北京晨报:冲突是如何产生的?
方舟子:这就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道德伦理等,都有它的时代性,它会根据时代、社会环境、历史发展等而随之变化。所以并非所有的道德都是合适的,比如三从四德,在古代是金科玉律,在现代显然不合适了。人类的道德总是在汰旧换新,有不适合的,就会被摒弃,有新的,会纳入。但是有敬畏的,往往不会考虑道德本身的变化,因为他们的原则往往是很难变化的。
盲信为负面现象提供土壤
北京晨报:既然理性思维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却一直缺失呢?
方舟子: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现代社会中理性思维的崛起源自启蒙运动,是建立在人性的解放,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上的。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都是一个森严的等级社会,并没有人性解放的基础。近代以来,虽然逐渐开始现代化的社会体系,但时间毕竟太短。
北京晨报:理性缺失的后果是什么呢?
方舟子:恰恰就是现在的许多社会问题。比如骗术横行,假货充斥、贪腐、不诚信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咎为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缺失。人们的轻信,甚至盲信给这些负面现象提供了土壤,让它们得以成功、蔓延。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敬畏并不能治病,理性思维才可以?
方舟子:是的。理性思维是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理性思维,即便是一时解决了问题,但依旧会重蹈覆辙,上一次当,还会再上第二次、第三次。
科学和理性应该是主流
北京晨报:如何建立理性的思维呢?
方舟子:首先应该从基础教育做起,现代的教育中,缺乏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相反,教人盲从、轻信,教人尊重权威、尊重已有的结论、知识等,这不应该是现代教育的状态。古人尚且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尚且知道当仁不让于师,现代人怎么反倒教人盲信呢?基础教育之外,社会环境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应该更多地通过科学普及,现代知识的普及,增强理性精神的培育,让科学和理性成为社会的主流。
北京晨报:这种精神的建立需要多久?
方舟子: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现代化的路上,我们说启蒙中国,也100多年了,但是为什么理性思维的建立这么艰难?还是因为有很多人相信敬畏是改变社会的捷径,相信敬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本身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所以,理性思维的普及,首先需要改变这种观念,然后才能谈到成功的时间问题。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