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纪录2亿农民工真实生活被批让中国丢脸?
雨中,头顶行李,一张张焦灼的脸朝着同一个方向。放眼望去,是不见边际的人群。当闸门终于打开,人如潮水般蜂拥而入,有的一路疾奔冲向站台,有的哭喊着寻找被冲散的亲人……这是正在全国热映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的开场镜头。
成千上万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和影片主人公张昌华一家一样,不断重复着影片表现的生活。每年,他们会加入“痛并快乐着”的“春运大军”。
回家究竟对农民工意味着什么?春运“一票难求”到底有没有解药?春运大军的背后有怎样更深层的矛盾?带着这些疑问,导演范立欣从2007年开始,连续跟拍在广东打工的张昌华3年,积累素材300个小时,浓缩成90分钟画面。他为影片取名《归途列车》。
两代人的故事
“从浅的层次上看,归途就是回家的路。”范立欣影片中的主人公张昌华夫妇来自四川广安,当女儿只有两岁时,夫妻俩就远赴广东打工。尽管每一年的返乡路都充满艰辛,但近20年来,这对夫妇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春节回家团圆。
他们在广东的生活枯燥、乏味,不分昼夜灯火通明的服装厂,几乎成为生活的全部。为了能把更多的钱寄回家乡,让老人安度晚年,让儿女安心读书,夫妻俩省吃俭用,甚至生病也不去医院。然而,十年前,当两人得知张昌华的岳父突然去世时,一直“抠抠索索”的夫妇俩竟买了两张机票飞回家乡为老人送行。
“这两张机票意味着他俩一年就白干了。”这件事让范立欣清楚地体会到“家乡”和“乡土”在张昌华们心中的意义与分量。在他看来,第一代农民工离开乡土是被迫的,进城打工是只是谋生的手段。他们对乡土有天然的归属感,长年在城市吃苦受累,春节回家对他们是慰藉和“疗伤”,是主动的回归。
“第二代农民工就不同了。”范立欣说。他在影片里讲到2岁就成为留守儿童的女儿张琴。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女孩,见到一年难得碰面的父母,不仅没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反而显得生疏。她在外公的坟前哭诉,说自己并不想见到父母。而比亲情的隔阂更让张昌华夫妇揪心的,是女儿终于在十六七岁时辍学,重新踏上了父辈的打工路。
她在服装厂埋头苦干过,她在狭小的宿舍里畅想过未来,她最终选择在一家夜店当起了服务员,时常像城市男女一样,在舞池的人潮中甩头扭腰,释放情感。在范立欣眼中,虽然张琴每年也在春运大潮里挣扎,但新一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有着更深的理解和向往,他们希望的归属就在城市,不是乡村。
“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目前并没有机会享受城市人的待遇,他们的归途在哪里?”
范立欣之所以选择春运这个题材,是因为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各种矛盾,都能在这里找到观察点。而《归途列车》与其说在讲春运的故事,不如说“展现了一个困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
被删除的镜头
“从更深的层次看,我们要问的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归途’在哪里?”范立欣希望所有看过影片的人,都能关注到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存在的紧张与矛盾。
他曾捕捉到这样的镜头:一个广州警察在维持火车站秩序时,质问拥挤在人群里的张昌华:“你们这些外地人跑到我们广州来干什么?”压抑已久的张昌华反击了:“要不是我们广安的邓小平到你们这里搞改革开放,可能今天你们连我们四川都不如呢。”这个镜头最终因为时长原因没有放进片子,但却一直刻在范立欣的脑子里。
在成为“范导”之前,范立欣曾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摄像。时常下乡的他,往往前一刻还在家徒四壁的乡村,后一刻就坐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更多地思考起城乡差距的产生、发展和“归宿”。
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少人质疑范立欣拿外国的钱,拍让中国丢脸的题材。范立欣说,这是中国2.4亿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写照,剧组并没有添油加醋地表现。相反,“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被记录下来,是我们这代人的耻辱”。
2009年,在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北京一所中学的访问团被安排观看《归途列车》。放映完毕后,一个男生激动地跑上台抢过话筒,说起了感受,“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让我好好学习了,因为他们想让我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孩子的责任感让范立欣感觉非常安慰。他说,在这个不能跨越的阶段里,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收起城市人的傲慢,拿出同情心和责任感,对农民工友好一点,哪怕是地铁上让个座,对餐馆的小妹妹说声“谢谢”。
一位美国中部的观众看完电影后,说要谢谢范立欣。他说自己很理解在外贸服装厂工作的张昌华,看到他为自己的儿女付出的努力,就像看到自己的父亲一样。而在以前,他会抱怨这些努力工作并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工人,“把我们的工作抢走了”。
“其实中国社会就是一辆大列车,”范立欣说,“无数像张昌华一样的农民工兄弟姐妹和我们同在这辆列车上,这辆列车最终的归途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