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需要国服吗?网友:统一服饰乃文化强权
我们需要“国服”吗?
时下,热播影视剧里中山装、旗袍等频频出镜,再度引发人们对于“国服”的讨论。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国服”?当代中国需要“国服”吗?堪当“国服”的服装应具备哪些要素?……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服装学科的知名专家。
“国服”要不要穿
“服装会说话,服装中蕴藏着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乃至个性品位等丰富的信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包铭新长期从事服装史论研究,他认为,“服装是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国服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服饰,通过服饰穿着,可以从视觉上展示国家、民族、个人的特定身份。”
中国历史上,自东汉开始,各朝都有类似《舆服志》等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到民国年间都未间断。包铭新介绍,过去封建王朝用服装来区分人的等级、权位,伴随政权更迭,服装规范也随之而变。辛亥革命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反对用制度性的服装来区分贫富贵贱。因此,除了在少数行业部门,如军队、邮政等有职业着装要求之外,旧有的服装制度逐渐消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参与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大节事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位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和个性品位的需求逐渐上升,“穿什么,怎么穿”,每每让人颇为踌躇。
2006年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就曾以“和谐·时尚·国服”为题搭坛,邀请海内外专家为中国“国服”寻找答案。最近几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向“两会”提交设计“国服”的提案。
与此同时,是否需要“国服”的话题,依旧存有争论。有反对者认为,在现今文化发展阶段,服装的潮流可以引导,但是提倡单一标准的“国服”则完全没有必要。
什么能叫做“国服”?
服装,是一种独特的符号。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展示了一个国家的魅力。在哪些场合穿着“国服”,也往往成为态度、立场的无声表达。那么,在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的中国,哪种服装堪当“国服”?
中山装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国服”。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卞向阳介绍,中山装是西化的新中装,却比西服更为简便,除了不用打领带,对里面的穿着要求也不高,是一种“好看、实用、省钱”的功能性制服。辛亥革命后颁布的《服制条例》,虽未将其确立为中华民国礼服,但是政要名人和国家公务人员的穿着使其大为风靡。卞向阳告诉记者,中山装的推广,在当时还具有特殊的经济意义。根据规定必须采用国货面料,对当时纺织业的发展也是不小的提振。时至今日,不少重要场合里中山装仍然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
不过这只是“国服”候选之一,被许多人认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感的长身旗袍,在1929年的《民国服制条例》也曾被选定为“国服”,同时入选的还有一套上衣下裙。由马褂演变而来的唐装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此外,近年来一些地方举行的成人礼、谢师礼等仪式上,也常会看到汉服等各种其他服装的身影。
凡此种种。不少人会问,假设要推选“国服”,谁能当此大任?在包铭新看来,中国的“国服”用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都不能代表,“中国的‘国服’应该是一个系列的服装,既要在款式、图案、色彩等方面体现鲜明的中国元素,还要根据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分类穿着。”他坦言,众口难调,尤其是在彰显个性的当代中国,推行“国服”必须充分考虑民族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传统与时尚、民族特色与国际化等问题也不容回避。
“国服”的争论能体现什么?
刘晓刚是我国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第一位硕士、博士,曾带领团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世博会等设计职业服装,并创办了全国首家职业服研究所。这位全国十佳设计师也表示:“‘国服’是一种象征性服饰,它的设计是个难题。”
在刘晓刚看来,如果要进行“国服”设计,首要一条是要让设计结果最大程度地得到民众的接受和拥戴。他建议,应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从传统服装和民族文化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元素,作为构成“国服”的规定性元素。在设计中,为便于推广,可以分为高级版和普通版,以规定性的设计元素使用量区分。“‘国服’应当是一个系列的服饰概念,能够适应不同的礼仪场合和气候变化,既体现‘国服’使用的规范性,也适于穿着。”刘晓刚认为,在设计中,既要尊重传统文化,体现民族审美,也要融入具有现代意味的国际化服装特点,同时可以植入民众自愿加入的因素,让大众更乐于接受。
“其实今天人们热议‘国服’,并不是就服饰论服饰,体现的是大众对中国服饰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期盼。”卞向阳认为,衣着本身是民众自发的、个人化的行为,带有浓重的习俗化色彩。因此,将来如果要让“国服”出现,首先要保障让大家“喜闻”又“乐见”。(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1
2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