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一会儿
在叫好又叫座的《让子弹飞》里,自信的张麻子有句重复了两次以上的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现实电影产业界的光景,正好和《让子弹飞》相映成趣。如果我们把贺岁片市场比作战场,那么在这个并无烽烟弥漫的战场上,姜文打响的这一枪,虽然不是最早的一枪,但却是漂亮的一枪。
有报道称,《让子弹飞》已成功射穿6亿票房大关。而作为贺岁片之王的冯小刚,也借着《非诚勿扰1》良好的口碑效应,携《非诚勿扰2》参加到票房的争夺战中。两部最抢眼、最交口的影片,几乎各占影院的半壁江山,这不仅意味着在票房市场上表现平平的《赵氏孤儿》被迫黯然离场,更意味着在票房市场最重要的黄金档上,除《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之外,其余的电影几乎无法分享电影市场膨胀带来的好处——这包括小众电影、艺术电影,当然也包括海量的烂电影。
简言之,如果你不是大片,如果你没有进入超级大片的队列,那么在产量惊人、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你就没有立锥之地。比如,王小帅的《日照重庆》,虽然故事耐人寻味,拍摄成本也创造了王小帅从影以来的新纪录(1800万),但最终却落得400万票房收入的惨淡收场。当然,也有例外,属于典型商业片的《无人区》,是宁浩导演的第三部作品,该片由于影片内容过于“灰暗”,而且道德判断不够鲜明,至今仍处于整改期。经过整改后的《无人区》如果获得上映,能否取得傲人的票房成绩,仍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在2010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喜忧参半。喜的是商业大片逐鹿中原,笑傲江湖。观众对一部电影有多热爱,它就能飞行多久。与此相反,那些不讨好观众的影片(水平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有的还没飞出多远,便遭观众无情抛弃,而另有一些,则成为哑弹,想飞却怎么也飞不了。
非诚勿扰
在电影市场上,从来就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懂得如何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取得平衡的导演,才能笑到最后。冯小刚、姜文、张艺谋以及陈凯歌,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都深谙市场之道,懂得如何克制个人表达,适度迎合观众,以赢得一个“大大的天下”。比如,被央视主播定性为“拳头加枕头”的《让子弹飞》,比起《鬼子来了》时候的姜文,在影像表达上更克制,同时,比起《太阳照常升起》时的姜文,则更照顾观众的感受。
相反,在电影商业化的时代,第六代导演几乎集体失语于电影江湖,集体失语并不是他们失去了表达的机会,而是这种表达受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小。电影兼具商品和艺术属性,但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作为商品的电影自然重过作为艺术的电影。能兼而有之,自然是双喜临门,如果有所偏颇,特别是导演的表达过度滑向艺术的窄门,从目前的境况来看,能够迎来的,也只是幽暗的未来。
所以,在中国电影产业复兴的这十年里,我们的确看到了观众的诚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诚意并非严整划一的。对大片,观众通常报以十二分的热忱,甚至不惜冒着严寒酷暑排队买票观看;但对艺术电影,绝大多数观众还是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理解。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艺术电影,在市场的惨烈竞争中,匆忙下线,甚至有可能根本无法获得全国上映的机会。
在这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观众需要大量的感官刺激,以对冲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巨大焦虑。娱乐的强度和观众的焦虑程度成正比。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疲于奔命,结果牺牲了休闲和感受的能力。而观众的闲暇时间和细致的感受能力,则是非商业大片生存的土壤。
我们都把电影归于娱乐工业,而所谓的娱乐,就是要让观众发笑、战栗……在美轮美奂的影像中,感官被唤醒、激发,进而癫狂,票房是因此上去了,可是,只懂得娱乐至死的民族,其悲哀的地方在于他放弃了思考,进而忽略了一个症结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支撑中国电影产业复兴的关键因素?
子弹飞多久取决于什么?
再借用一下子弹这个比喻,如果我们把子弹比作中国电影产业的话,那么,中国电影产业的复兴,并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衡量(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比如,用GDP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一直深远到未来)。
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亿,是现象,能够说明的是,随着公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有了提升。正是广大观众的旺盛需求和购买力,才支撑起这么庞大的电影消费市场。电影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的地方在于,电影产品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偏好。也就是说,国人爱国产电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但即便在这样的前提下,2010年的中国国产电影,在抗衡好莱坞的过程中,也隐忧不断。《阿凡达》单枪匹马分走一成以上的票房,冯小刚的在年中和年末上映的两部电影《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如果加一起,勉强可以和卡梅隆打个平手;作为商业片黑马的《让子弹飞》,险胜《盗梦空间》在大陆地区的表现;本山传媒出品的《大笑江湖》,则略输《哈利波特7》……
好莱坞能够笑傲于全球电影市场,这也是现象,隐藏在这后面的原因值得探索。好莱坞电影的发达和兴盛,和几个因素密切相关:技术的革新,投融资环境的完善,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以及管制的放松。在这样的前提下,好莱坞电影人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在电影的二元属性中寻找动态平衡的技巧,从而在满足观众观影需要的同时,又不至于因为内容过于低俗而败坏了观众的口味。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达,大概也需要回答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技术的革新,从当下的情形来看,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投融资环境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强以及管制的放松,都还未提上议事日程,或者还未形成气候。加之中国电影市场的细分度不够,艺术电影的处境艰难,艺术反哺商业,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的远景还不甚明朗。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没有办法保持过度的乐观。2010年,不过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某一个年份。从现象来看,形势大好;但回到问题的基本面上,电影产业发达的基础工程还没有打好。因此,子弹能够飞多久,取决于我们对基本问题的正视和解决。因此,电影界的工作者们,路还长,大家稍安勿躁,继续上下求索吧。曹怡平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曹怡平 编辑: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