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出版于1932年的《开明国语课本》被重印上市。这套书在北京、上海等地刚摆上书架没多久就卖断了货,现在搞得连出版社都没货。《开明国语课本》是由文学大师叶圣陶先生编写的课本文字,由书画大师丰子恺为每一篇课文精心绘制了插图。随着它的热销,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都收获了好评。
内容简单却十分受欢迎
“先生,早。”“小朋友,早。”
两句话,七个字,这是《开明国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的全部文字。这也太简单了吧?你恐怕会如此发问!但在这本书的编写者叶圣陶看来“开学那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到老师,他们上前去鞠躬问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课了,翻开课本一看,刚才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在课本里了!老师此时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
叶圣陶的意思很明白:这本书要教孩子学的不光是语文,更重要的是做人,大师编写的话看似简单,实则用心。像这样注重孩子幼小心灵陶冶的课文,在这本书里不胜枚举。
对于这本书,读者们的评价最中肯。在当当网上,很多买家如是写道:“我现在天天在睡前给儿子讲一点点,内容好,许多胜于现在用的小学课本。 ”“从孩子身边的景、物、人、事写起,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平和、温馨的场景,让大人、孩子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对家园、父母朋友的爱,以及人和环境动植物之间的和谐。 ”
热潮对比下的当代教材
家长的评论归结起来很简单:会喜欢78年前的课本,因为更贴近孩子们的心理。相比来讲,现行教材则高高在上,有些内容超过了孩子们的接受年龄,甚至其中还有一些做作和虚伪的东西。
今年10月,由20位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共同发起和成立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在他们的报告《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中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报告指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成员们在调研中,将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母亲”、“母”、“妈妈”、“妈”、“娘”的课文精选出60多篇进行评点。结果显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形象似乎不外乎两张脸: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真实生活中的母亲。 ”
同时,这个团队还对各版本语文课文内容的真实性表示质疑,比较广为人知的有《爱迪生救妈妈》、《陈毅探母》等篇目的年代不符。
老教材适合做课外读物
沈阳市教育专家、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于永昌教授早在2005年就曾关注过《开明国语课本》。相对于现在教材编写“学术味浓、人情味淡、意识形态过多”,于永昌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写得通透,简单易懂,讲道理却没有形而上的东西。这本书能一下子火起来,于永昌说:“社会转轨期,我们的科技、经济在发展,心却没跟上。这个时代需要养心的教材。 ”
既然《开明国语课本》这么受喜欢,是否可以作为教材使用呢?于永昌给出了否定答案。“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需求,这本书透露的情怀能感染现代人,但是并不等于完全适合当下的教育。毕竟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1932年的社会环境。但是它给大人们提了个醒,内容富有童心,能给孩子提供发散性思考的教材才是好的。而我们现在的教材主流意识重、灌输式教育,应付考试,哪能培养出有独立思路的孩子? ”
沈阳现状
五年前卖过但销量不佳
记者随后先后走访了多家书店。不过目前,在沈阳的新华书店和北方图书城,这本《开明国语课本》都没有销售,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断货,是根本没有进过货。
事实上这套老课本早在2005年就曾现身过沈城的两大书店,但是当时的销量不佳。2007年,北方图书城将所有存货销售完后就再不曾补货,而新华书店还曾将卖不出的课本退回给出版方。当记者表示这本书现在销售火爆时,两家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并没有读者前来打听这本书,书店会与出版社沟通,但是在市场状况尚不明朗以前,并不打算马上进货。
为何北京认可沈阳遇冷
为何在北京、上海等地销售良好,在沈阳却遇冷?北方图书城企划部的龙君表示,沈阳的家长们更注重的是一本书对孩子学习和考试的作用有多大,比如同样由叶圣陶编写的《27堂作文课》这本书的销量就很好,家长们更认可这本书能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此外,老师的推荐不容忽视,很多学生来书店都是为了购买老师指定的课外辅导书。而沈阳新华书店业务部的工作人员张兴国认为,老课本的热卖可能与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国学热有关,现在的家长照前几年更注重少儿读物中关于中国传统的教育。
问题延伸呼吁辽宁特色语文教材
沈阳市珠江五校二年级学年组长赵晶老师指出:“对一个老师来说,教材只是载体,关键还是得看老师怎么教。”在教学的过程中赵晶老师还发现,语文课文存在地域差问题。目前沈阳的小学多是使用“语文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的语文课本,这两家出版社都不在沈阳,因此课文内容并不完全适用于沈阳本地的时令。
当书中的课文正在讲述春暖花开时,沈阳还是冰天雪地。而沈阳还很炎热时,课文已经在描写秋天的收获了。为了让孩子们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老师们只能煞费苦用心收集图片,努力营造氛围,这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多麻烦。“我们呼吁更适合辽宁本地气候、习俗和变化的课文。能根据我们的地域特点编写那该多好! ”赵晶说。
沈阳市教育专家、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于永昌也指出,目前的小学教材是少数专家和有数的学校制定的标准,中国地域这么大,一两本教材行走天下确实是不合理的。但是目前,辽宁地区课改专家缺乏,几所师范大学也没有起到领军作用,导致辽宁地区在语文教材出版方面的失语。
记者观点 最需要先把考生变学生
语文的本来目标,是通过语文学习学会审美、了解社会,从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语文的终极目标,只是60分还是80分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考试中总有一道提炼中心思想的考题,但是如果真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出答案往往是不会得分的。于是,为了标准答案全班同学都买了语文参考书来背,搞得一个个比老师还专业。事实上,不是课本做不到“引人入胜”,而是应试体系让我们不敢去发散思维。
本版稿件均由记者陈妍妮采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陈妍妮 编辑: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