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看到的地动仪都是“现代货”
真正的张衡地动仪1700年前已失传 我们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地动仪是复原的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生,都从教科书上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像酒樽一样的地动仪。
地震时,地震发生方向的龙口中,就会掉落一粒铜丸,落在正下方的铜蛤蟆口中。于是观察者就知道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大家所熟知的这个故事中的地动仪诞生的时间并没有那么久远——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这个故事中的地动仪才被“制造”出来,并进入教科书中,演变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河南商报记者 王轩昊
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
是后人复原的
“说来惭愧!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王振铎根据古书中描写地动仪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事实上,那珠子掉不下来……”
11月28日,网友“闫涛”在微博中如是写道。
这一话题在微博上立刻被疯狂转载。
网友“帘外芭蕉三两棵”说:“张衡地动仪是现代人王振铎造的?我从小学课本里知道了它,到现在已被骗了十几年!”
网友“禾呈吉吉” 说:“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失传的发明是真的?没准就是一部山寨发明史。”
翻开语文出版社最新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在《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中,所配的图片,就是王振铎制作的地动仪,并且教材中并未注明图片中的地动仪是后人复原的。
“我原来所教的小学教材中,也有地动仪的图片,但是没说那个是后人复原的。现在的人教版的课本里,已经没有地动仪的内容了。”教龄20多年的小学教师李智贤说。
昨日,河南省地震局宣教中心副主任管志光证实了网友“闫涛”的说法:“历史上确有张衡地动仪,但大家看到的地动仪是现代人根据文献记载制造的。”
究竟啥样
地动仪1700年前已失传
没人见过它长啥样
很多人都说自己根据古书的记载,成功复原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但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底啥样,没人知道。
“其实张衡的地动仪,和木牛流马的情况差不多。”管志光说。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全名叫“候风地动仪”,公元132年问世,被放置于东汉洛阳城附近的灵台上(今偃师市佃庄乡岗上村附近)。
公元190年~220年,不知是何原因,地动仪消失了。地动仪的原理和造型,成了千古谜团。
所有关于地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南北朝时期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张衡传》,只有196字。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涉及地动仪内部结构的,仅此8字。
“没人知道地动仪是啥样子。”管志光说。
多次复原
百年间被“复原”10多种 国家博物馆内的只有59岁
“现在大家看到的地动仪,就是靠史书中不到200字的描述做出来的。其实其中的原理很多是推测的,是后人的想法。”管志光说。
据管志光介绍,目前教科书中所说的张衡地动仪,是1951年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王振铎设计制造的,如今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只有59岁。
在新中国诞生之初,为了弘扬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国家要求博物馆复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为陈列和宣传之用。
王振铎接到的任务中,就有复原张衡地动仪的任务。之后,这个“复原”的地动仪成为教科书中的张衡地动仪的“标准器”。
“网友所说的龙嘴里掉不出珠子,也确有其事。”管志光说。
198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日本举办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展览。开幕式上,工作人员实在想不出办法通过震动让地动仪龙口内的铜丸掉落到蛤蟆的口里,只好用木棍将铜丸拨出进行展示。
自1883年英国人米尔恩按照文献记录,“复原”出第一个张衡地动仪开始,百年间,全世界共有13种被“复原”的地动仪,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且原理不同、造型各异。
2005年,河南博物院宣布科学地复原了张衡地动仪。有专家称:“这台地动仪复原模型代表了现代人的认识,它在现阶段是最好的。”
官方说法
地动仪更多是文化象征,应走下神坛
“据史书记载,地动仪也就测到过公元138年陇西的一次地震,并且有专家指出,那次地震也是讹传。所以地动仪对地震的监测能力值得商榷。”管志光说。
他认为,地动仪的复原与研究,作用仅限于学术层面。“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实质作用。”
“1700年前的地动仪,是放置于20米高的灵台上的,灵敏度高。那时没有现代生活、生产所能产生的巨大噪音和地面震动。如果现在把地动仪放到城市里,只能是个摆设。”
他认为,张衡的地动仪,因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地震的仪器,所以被当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受到国人追捧。
“汶川地震的时候,有人说张衡地动仪就能预测地震,现在科技发达了却不行。人们显然夸大了地动仪的作用,地动仪被神化了。”管志光说,地动仪更多的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应当走下神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轩昊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