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警察品红楼:主人公悲剧结局与罪犯有一致性
2010年11月23日 11:43 扬子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红楼梦》历经200多年,滋养了无数中国人,也催生了无数红学迷。昨日,江苏省红学会朱永奎副会长向记者介绍说,我省有个“红迷”将红楼文化理念,引入罪犯改造取得成果,并将其成果撰写成《品悟红楼》一书。于是记者好奇地约见了这位“红迷”杨国庆。一路上记者诧异,南京有位城垣研究专家“杨国庆”,难道他“不务正业”搞起了红学?原来此杨国庆非彼“杨国庆”,他是我省某监狱的一名警察。

一年半写出这本《品悟红楼》

从没有过创作经验的杨国庆竟然能写出一本30万字的著作,是什么动力让他开笔就涉足《红楼梦》这样的巨作呢?他笑着回答:“两年前,我心血来潮,动笔写点什么,记录我多年在监狱工作的点点感悟。我那颇具玩猴个性的破脑袋瓜子,开始构思一部长篇小说,没多久就感觉墨滞如泥。于是,就想到了自己熟悉的名著《红楼梦》,何不站在巨人肩膀上呢?”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到一年半工夫,他写出了这本《品悟红楼》。

杨国庆从《红楼梦》中究竟悟出了什么?“可能是职业的原因,我从《红楼梦》中所获得的最直接的启发,就是造成小说众多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原因,与罪犯一步步走向犯罪的原因,两者之间竟然存在许多一致性。”他告诉记者,当犯人送进监狱后,作为民警首先要做的是让这些人认罪服法。所谓的认罪服法,不只是认个错,而是找他们的犯罪根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一步步走向犯罪。“其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早就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卿何犯罪”是改造的切入点

曹雪芹是怎样埋下这样的伏笔呢?“曹雪芹在他的小说中,借《芙蓉女儿 》,向人们发出‘卿何薄命’这一千古警世之问。可两百年来,并没有多少人认真反思过,将女儿的薄命看成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杨国庆认为,曹雪芹通过对“时间情理”的“追踪蹑迹”,归纳总结出“卿何薄命”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说,这些人物命运都是由社会、家庭和自身,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结合自己的工作,杨国庆将“卿何薄命”转换成“卿何犯罪”,他发现两者之间,其理、其运、其数则并无差异。“按照曹雪芹提供给我们的这种轨迹去‘追踪蹑迹’,不仅能够预测小说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也能够正确把握住罪犯的犯罪脉搏。罪犯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必然有其相应的犯罪心理诱导,而其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由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各自的人生际遇所决定的”。  本报记者 蔡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蔡震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