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章——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安阳开幕侧记
纵横方寸之间,卷舒天地情怀。9月28日,中国文字博物馆迎来一场艺术的盛宴,《秋水文章--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在这里隆重开幕。
上午9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与省领导卢展工、孔玉芳、曹维新一同步入古色古香、庄重典雅的博物馆大厅,出席开幕式。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李岚清同志始终关心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备开馆的关键时期,就把亲手篆刻、书写的"白首方悔识字少"印章和同一内容的条幅,赠送给博物馆。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一周年喜庆之际,迎来这位始终关心博物馆建设,有浓郁的文字情结的老领导的篆刻展览,这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于河南文化,于众多的文艺爱好者,是怎样的一件盛事幸事,是怎样的一种鼓舞和激励。
汉字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奇妙无穷。
秋阳透过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玻璃幕顶洒进大厅,在热烈的掌声中,李岚清作了一番发自肺腑的讲话。
指着背后"李岚清篆刻艺术展"的字样,李岚清谦逊地说,"其实我既不是学艺术的,也不太懂艺术,用了'艺术'二字我难以承受,也十分不安。我想,这个篆刻展改名字为李岚清'另类'篆刻展可能更贴切、更符合实际。"
李岚清感叹说,"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创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意义。我个人认为,汉字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中华文化难以传承,历经数千年,中华文字虽然有了发展变化,但仍然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奇妙无穷。但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汉字书写却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危机,很多青少年不但不会写毛笔字,连硬笔字也不会写了,很多人更是提笔忘字。当然,我们不应当对新技术采取抵制心态,电脑要用,要发展,但我建议大家,我们在用电脑输入文字的时候最好使用书写法输入,就是汉王书写。我2004年出版的那本书是用铅笔写的,除此以外所有书都是用电脑写的,手写并不比键盘慢多少,这样不至于我们变得不会写字。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有时间,我就经常写毛笔字。篆刻是以汉字文化为基础的艺术,学习篆刻有利于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我个人也会行书,但是过去对篆书研究较少,自从学习篆刻以后,真是白首方悔识字少啊!"
以石言美、以石言志、以石言情、以石言事、以石言趣。
接下来,李岚清娓娓道来,向听众讲述了他71岁重拾旧趣,与印结缘,研习篆刻的缘起、经历和心得。
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中国文字于灵动古朴的印面之间,蕴涵着动人多样的情态风貌,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从第一方处女作"科教兴国",到"乱弹琴"、"古城之幽默"、"应聘不果"、"事必尽善""悲欣交集"、"修旧如故",每一方精美的印章,李岚清都讲述了它的创作缘起,那一个个或耐人寻味、或生动有趣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李岚清同志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以石言美、以石言志、以石言情、以石言事、以石言趣的审美情趣,听众不时向这位全神贯注并身体力行于高雅艺术的普及宣传的老领导报以热烈的掌声。
近一个小时生动、朴实的讲座中,李岚清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激情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洋溢始终。配以精心制作的背景题记、珍贵图片、历史资料的课件投影,听众随着李岚清一起,走进了妙趣横生、博大精深的篆刻艺术殿堂,领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进行了一次无比愉悦的艺术之旅。
潘公凯在讲话中对李岚清同志对艺术的严谨执着、不断求索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李岚清同志为广大专业人士树立了榜样,做出了示范,这次展览对中国书法和中国艺术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老人家灵感一来,就开始伏案创作,常常是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上睡呢。"
此次展览共展出李岚清的篆刻作品445方,分为"游心印海"、"情系神州"、"印迹人生"、"与时同行"、"艺海拾贝"、"他山采玉"六个部分,同时展出的还有李岚清书法作品50幅。
这些篆作题材丰富,视野开阔,浓缩了中国历史、当代社会和世界文化之精华,宜古宜今、宜中宜外;作品或悠然自得,或慷慨激越,融理想价值、生活趣象于方寸之间,虚实相生,活泼灵动,为传统艺术带来了新鲜气息。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李岚清篆刻艺术展"不仅表现了一名学者和艺术家深厚的人文情怀、高超的文艺素养、博大的思想胸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态度,也反映了一个政治家宽广的胸怀和丰富的阅历。
开幕式之后,听众们纷纷来到展厅,津津有味地欣赏着一方方精美的印章,体味着每一枚印章背后的故事。
面对众多的赞叹声,李岚清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家灵感一来,就开始伏案创作,常常是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上睡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