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国馆总设计师:拆掉历史建筑,城市就失去根
2010年08月18日 11:52 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何镜堂在东莞演讲。范兰斌摄

“各位老乡好,见到自己人格外高兴。”前日下午,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来到童年的故乡东莞,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72岁高龄的他鹤发童颜,思维依然敏捷。

因为世博中国馆,何镜堂成了超出学术界的大众名人。中国馆自然成为他说得最多的内容。何镜堂向在场的东莞市民透露,世博会闭幕后,中国馆的展览会至少延长半年,保证大家都有机会看,“现在是一票难求,我自己也进不去,不好走后门。”他还推荐观众照相的最好时机和角度:下午的西南角或者西北角。

3个小时的讲座和交流,何镜堂意犹未尽。在讲座和随后的记者采访中,他谈起自己的设计理念,表达自己对旧城改造的看法,还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60岁生日时,学生送来的一个生日蛋糕,上面是他26年前的起步之作:深圳科技馆。

谈建筑理念:“岭南气候湿热,建筑通常要考虑通风、隔热、遮阳这些实用功能”

何镜堂的建筑理念是什么?从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上,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斑。何镜堂介绍说,中国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同时也符合现代生态环保的现代建筑理念。

符合传统文化我们很好理解,比如外形的斗拱造型,但中国馆还有许多体现巧妙构思的细节,却是十足的现代建筑理念。何镜堂说:“因为斗拱层叠架空的特点,中国馆冬暖夏凉,冬天日照特别长,而到了夏天,阳光很难进去。根据测算,夏至那天,阳光进不去,冬至那天,阳光可以进去的时间是6个半小时。”

由中国馆说开去,何镜堂说到了自己对建筑如何传承与创新的观点:“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而离开创新,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在何镜堂的眼中,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应对自然和社会各种严峻考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不能够舍弃,但是也不能固步自封。建筑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一直都在学习国外,这在某一时期是必要的,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不能再亦步亦趋,跟着他们走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现在应该花时间在自己的传统上下功夫,把自己从西方学到的手法、理念和中国的文化传统融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

何镜堂介绍他的建筑理念。首先是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两观”然后是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这“三性”。对于“三性”,他以岭南建筑为例仔细说明:“地域性主要表现在这边的湿热气候上,所以建筑通常都要考虑通风、隔热、遮阳这些实用功能;文化性主要表现在岭南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多,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岭南风情,这些在建筑里也都有反映出来;时代性就是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等。”

谈旧城改造:“拆掉历史遗留的精美建筑,城市就可能失去了根”

广州、佛山、东莞等广东城市和全国一样都面临旧城改造的现实考验,这个问题自然也进入何镜堂关注的视野。

何镜堂说,在旧城改造中,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拆掉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美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建筑消失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旧城是一个城市的“根”,如果简单拆除掉,一个城市很可能就失去了它的“根”。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足以成为经典的当代建筑。何镜堂认为,“‘用’是建筑最基本的特征,但我们要在‘用’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悉尼歌剧院是世界精品,它首先是歌剧院,但在此基础上,它与环境与文化融合得很好,很多去悉尼的人,就是为了看这个歌剧院,可见一座优秀的建筑的魅力有多大。现在广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接下来比的就是文化。”

他以东莞为例,阐释自己对东莞旧城改造的看法:“我觉得东莞的三旧改造中,莞城要延续传统的文脉,而西城楼就是东莞的根;我们要好好保护西城楼,因为这代表着东莞的历史。”他认为,“东莞有1200多年的文化底蕴,也出了不少的名人,可以说人杰地灵,这说明我们的底子不错,但是仍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提升文化品位。”

谈人生经历:“幸福就是作品得到大家认同;当你年老了、病了,有人来看望你”

说到自己这一生,何镜堂颇多感慨。他说他的一生有“顺”有“不顺”,经历了也就释怀了。

少年时代,听别人说“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工程师,何镜堂便萌生了学建筑的念头,大学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毕业时又考上了研究生,师从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研究生毕业之后,本来以为可以大干一场的他却刚好碰到文化大革命,被下放农村,直到文革结束,这时他已经38岁。

在何镜堂看来,学习最重要的还是勤奋。他说:“1964年我到北京为毕业论文收集资料时,找到一份很切题的英文资料,便决定把它全文抄下来。没有桌子,我就坐在床边,花了整整3天时间,把一本将近60页的英文文献资料抄下来了。”

何镜堂的人生之路是曲折的,但他也始终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什么是幸福?他认为,幸福就是当你工作时,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同;当你年老了、病了,依然有人来看望你。

他说起几个让他觉得幸福的时刻:有一次,广州大学城艺术学院音乐厅开幕,何镜堂和夫人到大学城观看表演。看完表演之后,他和夫人在外面走走,一个女学生跑过来,对着何镜堂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这个女孩说她是艺术学院的新生,她是代表她的父亲来给何镜堂鞠这个躬的。她父亲说,非常感谢何镜堂设计了这么美的校园,让她可以在画一般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虽然何镜堂一直都不知道这个女生的名字,但是这种被人认可的幸福感却始终停留在他心里。60岁生日时,学生送来一个八磅的生日蛋糕,上面是他26年前的起步之作:深圳科技馆,这些时刻,他都觉得特别温暖、幸福。

谈设计作品:“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世博中国馆,恰如中国从灾难走向复兴两个坐标”

大学校园设计是何镜堂和他的团队一大特色。一位北大老副校长送了一幅字给何镜堂,写的是“校园新景物,一半属何公”。迄今为止,华南理工设计院已经做了近200个大学校园规划,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广东药学院大学城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城校区、重庆大学、还有最近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

谈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何镜堂选取了两项震撼人心的工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中,何镜堂选择了众多元素来表达对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悲痛悼念:入口广场以砂石铺装,行走时的“沙沙”声犹如冤魂的泣诉;和平广场以缓缓流动的水来体现期望和平的意境,参观者从压抑中走出,面对这样的和平之境,更能了解和平的可贵。

世博中国馆现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何镜堂对此很欣慰,他说:“我想这起码是长了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志气。”何镜堂也觉得,“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世博中国馆,恰如中国从灾难走向复兴的两个坐标,能够有幸参与这两个设计,我也感到一种历史责任。”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蒲荔子

实习生汪祥君

○热点答问赞成广州申办世博

广州打算申办世博会的新闻最近引发了热议,对此,何镜堂表示:“我对这个很赞成,因为我经历了上海世博会,亲眼见到上海因为世博会而上了一个台阶。广州申办世博会,可以以广州为中心,办有岭南特色的世博会,整合整个珠三角的城市,带动这一片区域的城市的发展。”

央视大楼不合时宜

被问到对央视大楼的看法时,何镜堂表示,他虽然认同央视大楼从纯粹建筑的角度上的创新,但是觉得这样的建筑没有很好地和中国文化结合,而且也很不实用,还比较耗费资金和材料。从这三点看,央视大楼至少是不合时宜的。

白鹅潭商务区要有滨水特色

最近广州白鹅潭规划再建商务区,建成广州的“外滩”,但是规划方案却被暂停表决。何镜堂对此发表看法说,这是因为领导重视专家的意见,当时在会议上他提出了两点:广州最突出的地域特征就是“云山珠水”,所以白鹅潭的规划应该强化白鹅潭的滨水特色和河网处理,把珠江两岸运用好,另外也要强化中央区的特色。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蒲荔子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