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11月26日文章,原题:收回宝藏 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期,收集中国美术品和陶器在西方蔚然成风。寻宝者的大量购买以及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对中国皇家藏品的掠夺,将大批中国美术品带到西方。但过去10年欧美买家的数量减少了。大多数对中国艺术品感兴趣的西方人如今更多成为卖方而非买方。
从1949年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开始,尤其是1966年后的文化犬革命期间,拥有、继承或交换旧时代的艺术品在内地被禁止。在由邓小平制定并延续至今的新政策下,中国人正在迅速追赶,跟上20世纪70年代主导市场的日本买家、90年代开始大规摸购买的港台收藏者的脚步。
中国内地的购买者已经开始成为拍卖活动的主角。由于太长时间不能领略祖先的艺术成就,他们对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将现代化中国与辉煌帝王时代相联系的一切——有着极大的渴求。这些新富们——如来自宁波的中国最大鳗鱼出口商徐其明,销售摩托车和帘子布(轮胎材料)的浙江实业家陆汉振,或者任何一名受益于新私有化浪潮的商人或公务员——都能够并且愿意花钱购买。
这些买家不只出现在北京、上海这些旧政治商业中心。中国有多座城市人口超过500万,在离香港不远的广东省、西部的四川省、甚至更遥远的地区,对艺术品的需求都同样强烈。苏富比拍卖行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10年来一直在观察中国购买热潮的兴起,她说:“这就是我说的‘自然索回’,这种做法正遍地开花。”
迅速致富的中国买家急于快速建立他们自己的收藏,为此宁愿多付些钱。苏富比拍卖行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说:“他们参加冷餐会迟到太久,所以比欧洲人或美国人都更冒进。”尽管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有8%,但依然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根据最近公布的胡润富豪榜,中国可能是少数几个今年亿万美元富豪人数有所增加的国家之一。
据熟悉中国市场的艺术品商和拍卖商估计,香港和台湾约有150位收藏家,每年每人至少花100万美元购买中国艺术品,这一人数相对稳定。内地也有约150名相似级别的收藏家,但人数在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宝藏在香港而非纽约、伦敦或巴黎拍卖。2004年,苏富比拍卖行在香港春秋季拍卖中与70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客户做了1000万美元的生意,今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了7倍,内地客户的名单也增加到了195人。
正如19世纪80年代欧洲早期绘画大师和印象派作品势不可挡地往西流向大西洋彼岸,如今中国的美术作品和陶器正从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往东流回中国。随着欧洲和美国的收藏分散卖给中国新富们——这种交易几乎完全是单向的,长久以来首次出现如此活跃的从世界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艺术品大转移。
中国内地人的喜好更多基于历史传统而非审美。受文化的影响,这些买家会避免任何与死亡相关的东西,所以他们不太问津墓地出土的陶器以及唐代陶马,它们曾经非常罕有昂贵,但在过去20年里却泛滥于西方市场。中国人对宋朝早期的物品兴趣不高,而它们恰恰非常吸引西方收藏家。
中国人极其偏爱青花瓷器。他们还喜爱印章、漆器、古犀牛角、青铜器、雕花木制家具以及玉器——尤其是和田白玉。与皇室的联系至关重要,尤其是与乾隆以及其他清朝皇帝有关的。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