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广州市社科院文化软实力研究基地联合主办了一场研讨会,意在探索如何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弘扬本土文化,打造广州品牌。各方专家齐来论道,深感弘扬岭南文化尚有众多命题亟待开掘。
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研究员梁凤莲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从倡导建设文化大省,进入了倡导建设文化强省的时代,从大到强,以文化学的眼光来关注社会发展,已成定势。目前所处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尤其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重拾与传承发展而言。只要文化有了定位,对文化的注重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才有可能真正形成有引领作用的文化软实力。
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教授说,对于岭南文化的把握,一定要有定位,而且应从海洋文化特质的角度去寻找自身特点。例如十三行就是一个这种文化特质的缩影,近代史上那么多国家在这里开设商馆、做生意,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几乎和今天亚运会的参赛国以及东盟诸国可画上等号。那么,是否可以借亚运会召开的时机,举行有关十三行、西关文化的论坛,深入挖掘一下?文化特色清晰了、立意高远了,就有可能带动实体文化产业的发展。
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江冰教授提到一个现象:前段时间他出任广东“鲁迅文艺奖”的小说类评委,一星期所评阅的40多部长篇小说中,有三分之二的作家都是外省作家,其中又有三分之一是湖南人。实际上,他们的小说即便是写广东的,其运用的观念、眼光也还是富有内地色彩,与岭南文化的关系是碰撞的、疼痛的。江冰认为,应有更多的本土作家来写岭南文化,如果说要反映出广东这30年来的巨大变化,“新客家”还能够胜任;那如果再上溯一千年,岭南文化的篇章则当然应该由本土人士来承担才好。
广州大学教授、广州市作协名誉主席章以武很赞同这种看法。他说,在文艺创作的领域,他坚决反对“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说法!科技可以即时引进,文化则不然,要有常年的沉淀、发酵。不在广东泡个十年、八年,写不出岭南的感觉。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邓琼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