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出生的米洛拉德·帕维奇经历了二战和铁托的南斯拉夫,不过作家用调侃的语气描述了这些经历,在他那里如此的历史变迁最大的受益之处便是学会了多种语言。“我曾两次遇到过轰炸,第一次是12岁,第二次是15岁。12岁那年我第一次恋爱了,并促使我开始学习德语,并从一个喜欢叼烟斗的绅士那里学习英语。与此同时,我把法语给忘了。(后来我把法语忘记了第二次)后来,我在一个狗窝里躲避美国人的轰炸,接着俄国人强迫我通过费特和丘特切夫的诗歌学习俄语,那也是我唯一拥有的俄文书。今天,我期望学习动物的语言。” 米洛拉德·帕维奇说。米洛拉德·帕维奇是塞尔维亚最重要的翻译家,懂得多种语言,也是普希金作品塞尔维亚语的译者。
与其他知名中东欧作家多舛的冷战经历不同的是,米洛拉德·帕维奇在南斯拉夫的经历相对比较平稳,1958年至1963年任贝尔格莱德电台编辑,1963年至1974年任贝尔格莱德《教育》月刊编辑,1978年至1982年任诺维萨德大学哲学教授和系主任。自1982年起,为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他还是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和艺术家协会成员。
1967年, 米洛拉德·帕维奇发表处女作诗歌《羊皮纸》, 1971年发表长诗《月长石》,这奠定了他在前南斯拉夫文坛的地位。不过,米洛拉德·帕维奇自我调侃说:“在1984年之前,我在我的祖国(南斯拉夫)几乎没有读者,没想到之后我会那么受欢迎。”
“小说就像某种癌症,
它自己会转移”
《哈扎尔辞典》出版于1984年,而帕维奇从1978年就开始创作这部奇书,“在我写《哈扎尔辞典》时,我还没有电脑。在我的脑子里构思了47章,我剪了47张纸条并把它们分别摆在床上,在纸上标记出每个词条的名称,用这种方法我企图找到每一章分布的最佳位置。” 帕维奇前几年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帕维奇这部用字典形式创作的小说复活了一个消失的王国。从7世纪到10世纪,哈扎尔民族是一个独立强盛的王国,居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陆地上。这一个剽悍的游牧民族突然消失了,因为他们放弃了原始的宗教信仰而改信犹太教、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中的一教。哈扎尔大辩证就是这本词典所记述的全过程。
小说里十万个词语,每一个片断都是通向书中其他部分的窗口,每一段阅读的结束都是下一段的开始。有好事者作过统计,依照排列组合的原理,这本书一共可以变化出250万种读法。正由于这种奇妙之处,帕维奇也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作家。帕维奇说:“我认为,今天后现代主义正联合着采用现代化电脑工艺和以人际互动和非直线性叙事的所有作家,我属于这类作家,尽管我的书也可以用传统方法来阅读。”
“后现代作家”的称号在米洛拉德·帕维奇身上还表现在他对文学创作形式的奇妙探索,“我的第一部小说(《哈扎尔辞典》)是以字典的形式创作的,而我的第二部小说则模仿了填字游戏,第三部用了倒计时的方法,第四部则用了占卜法的形式。当然在写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我相信,小说就像某种癌症,它自己会转移。”米洛拉德·帕维奇说。
《哈扎尔辞典》目前已经译成了20多种文字。由于小说版本有阴阳两种,目前的中文本亦有阴阳之分。何谓阴本,何谓阳本?作者本人也未明示。 其实阴阳两种版本并无多大差异,有人曾对照阅读,发现仅17行文字有所不同,而这也是识破阴阳玄机的乐趣。《哈扎尔词典》的电影版这些年一直在筹备中,导演是托马斯·潘托尔。
◎ 链接
《哈扎尔辞典》的中国公案
《哈扎尔辞典》直到1998年才出了完整中译本,不过在出版前小说因为一段公案早被中国读者熟知。当年韩少功小说《马桥词典》出版后,学者张颐武指责韩少功抄袭了当时尚未出版的《哈扎尔辞典》。拥韩派与反韩派互不相让,终于闹上公堂,最终以韩少功胜诉告终。在这场口水战之前,《哈扎尔辞典》只在《外国文艺》于1994年有选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石剑峰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