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高峰会因病未能叨陪未座,至憾!谨祝戏曲文学在历经西化、异质化以至边缘化的劫难后,收复失地,返本开新,重新成为一剧之本,亦使表演重新成为舞台中心,作家重新成为演员导师,中国戏曲重续千年香火!”在前不久常州举办的“首届编剧读书班”上,当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念起剧作家王杰仁为某编剧论坛发去的一纸贺信时,所有与会者无不为这位老编剧对戏剧事业的爱心和苦心所打动。
将全国部分中青年编剧召集到常州“读书”,缘于中国剧协今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全国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信息交流会。《剧本》杂志社副主编黎继德向记者回忆说:“当前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不容乐观,于是请来各地代表交流沟通。结果一看调研报告大吃一惊,没想到全国剧作家现状"惨"到这份儿上,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现 状
上世纪80年代初,吉林有省、地、县三级剧本创作队伍,号称“山本五十六”,即356人。如今,这些剧作家几乎全部退休。“目前我省能够写大戏的不足10人,而在这10人中,还有5人在潜心创作电视剧。”吉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宋存学无奈地说。
广西的剧作家同样是老的老、退的退、走的走,目前能写大戏的不足10人。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编剧常剑钧一不留神成了“地头蛇”,广西有影响的大戏几乎出自他之手。“在前不久的广西剧展上,15台大戏中由我编剧的就达3台,可除了悲凉外,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看不到前面的人也看不到后面的人。我的搭档梅帅元随张艺谋赚大钱去了,阿丘也跑去中央台主持节目了。”常剑钧字字句句透露着孤单,眼下令他得意的是,他把广西的知名娱记胡红一“挖”进了编剧队伍。
陕西戏剧创作中心副主任谢艳春介绍说,陕西目前仅余十几名专业编剧。从2006年至2008年,全省编剧新补充8人,而在这3年中,去世的老编剧有3人,离退休的9人,编剧队伍进出倒挂。而位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省直属的6个院团,在职编剧总共只有两人。北京的剧作家现状则十分特殊,一方面舞台空前活跃,一方面编剧人才匮乏,除了北京人艺外,市属剧院团只有王新纪一个编剧,而且已步入退休年龄。如此推算,真不知轮番上演的那些戏剧都是哪些神笔炮制的。
“当前剧本荒现象十分严重,我们有那么多戏剧演员,却只有不足百人的剧作队伍。有时一个剧作家同时为好几个剧种写戏,由于剧种存在特性和地域语言的差异,中间还要请剧本"翻译"。”季国平哭笑不得地说。
困 境
剧作家队伍在近10年来迅速萎缩,许多编剧廉颇老矣却只能无奈地“退而不休”,这些仅存的硕果成为当地的“活宝”,这种现象不能不引人忧思。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社会地位低、待遇低、作品不能体现个人意志、作家的辛劳得不到价值认可是导致剧作家匮乏和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拿梅花奖和曹禺奖两个戏剧奖项来说,剧协的梅花奖颁奖各地都抢着主办,而曹禺奖颁奖没有几个城市愿意接手;另外,梅花奖获得者除了获得不菲的奖金外,还可能获得地方给予的每月几千元的津贴,曹禺奖却什么也没有。“演员一旦获梅花奖,就好比"五子登科",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儿子都有了,演员和剧作家的待遇天壤之别。”黎继德感慨道。
除了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外,剧作家还要能经得住自己的作品被反复改动和折腾。剧作家姚远的一部话剧作品在众多人士的“宠爱”和“关怀”下被改动多次。姚远打趣说,干脆署名“集体创作,姚远执笔”得了。
作家缺位,教育何为?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学院派戏剧编剧的“成活率”极低,学生毕业后基本“胜利大逃亡”。因为编剧不仅要具备古典文学修养和一定的戏曲功底,还要有表达能力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目前90%的高中毕业生对戏曲一无所知,院方也几乎招不到有戏曲经历的学生;好不容易招来的学生在校期间还没培养出对戏曲的感情,就已经毕业了。
颓 势
面对同行的退离,宋存学不止一次地发出凄凉的感慨。而在常剑钧眼里,“炼狱”二字足以概括剧作家的艰辛,“我们这些熬出来的尚走过了一段寂寞和被冷落的历程,那些没有熬出来的小编们都生活得很"苦",特别是地市和县一级的编剧,写了几抽屉剧本没一个上演的大有人在。”他认为剧作家的一生都与“苦难”相伴,但又必须有一种达观的精神,这种境界并非人人能达到。
待遇低,门槛高,使得门内的打退堂鼓,门外的望而却步,一些比较现实的编剧纷纷投奔影视圈。对此,常剑钧表示宽容。他觉得名编们到影视圈“改善生活”没什么错,错在眼下不是戏剧特别是戏曲的黄金时代。“我对坚守的人表示崇敬,对离开的人表示宽容,总之一句话,统统理解。”常剑钧说。
既然外面的诱惑比天大,冷板凳也坐不成个“家”,学院派又高比例“夭折”,那留守的编剧都是何方神圣?又是什么力量使他坚守?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魏明伦、郑怀兴、王杰仁、刘锦云等时代造就的老戏痴外,当前活跃在戏剧领域的中青年剧作家大都不是科班出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编剧喻荣军竟是医疗领域杀出的一匹黑马;河北的肖绍权和江苏的胡永忠都是演员转行;湖北武汉的邱建秀做舞美时没什么名气,改行做编剧却红透了江城。硕果仅存的“留守编剧”们之所以与戏剧不离不弃,用宋存学的话说,“他们没把写作当成职业,而是作为生命体验,他们与戏剧文学深深相爱、惺惺相惜。”以至于勾也勾不去,撵也撵不走。
有人说,戏剧的危机实际上是编剧的危机。为此,有着“巴山鬼才”之称的魏明伦一直在呼吁“编剧主将制”,他期待戏剧文学与表演艺术比翼齐飞。面对剧作家和戏剧文学在整个戏剧中的弱势地位,剧作家刘锦云对记者直言:“现在不是文学休了戏剧,而是戏剧私奔了,我们要为戏剧招文学之魂。”此话虽生猛,却一针见血。
广西剧协主席3台戏入选全区剧展,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梅花奖各地抢着办,曹禺奖却少人问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赵凤兰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