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乐平、叶浅予等中国一代绘画巨匠笔下走来的中国连环画,却不复往日的荣光。
在动漫作为国内创意产业一支主流正恰逢发展大机遇的今天,中国的连环画却面临着从理念、内容、技术到营销的一个个瓶颈,他们如同一副连环套,套住了连环画的手脚。
中国连环画的“连环套”
《连环画报》的前世今生
穿过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一条曲折幽静的甬道,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尽头,有一栋略显陈旧的楼房,楼梯早已凹凸不平,裂缝累累,墙壁粉刷之处也已千疮百孔,石砖裸露。在楼梯一侧,“《连环画报》编辑部”的标识却为之添上几分神秘色调。
屋子里,编辑部的成员们正伏在案头忙碌,文件、草稿和画本铺满了发白的办公桌,靠窗的角落旁挂着一件六成新的军大衣,地下随意堆放着四叠连环画,最上面的那本是去年刚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5·12汶川大地震纪事系列连环画》。
总编辑何冰神情显得自然随意,对于这间办公条件略显简陋的楼房,他并不觉得十多年来的工作单调乏味,反而好奇地询问记者:“你80后的人怎么会对连环画感兴趣?”
中国连环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只是近一百年内的事。但在何冰看来,中国的连环画已经是过去的光辉。
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读者而言,中国连环画的涵盖范围只限于传统的16开本“小人书”,内容都是围绕传统的教义文章、革命小说,“小图片搭配下方文字”的方式几乎成了国产连环画的固定模式。
在总编室里,何冰手捧着2009年第8期的《连环画报》,眉头并没有舒展。《连环画报》就是连环画历史的“缩影”。1951年创刊的《连环画报》是中国目前仅存的连环画画刊,目前的销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8万份骤降到今年的1万份左右。
翻开内页,《环球》杂志记者也不免诧异,《连环画报》依然维持着往日的排版模式,整齐划一的图片布局,图片下方统一搭配的文字,唯有封面栩栩如生地刻画起红军长征的情景——那是出自沈尧伊之笔。
何冰也不免担忧:“这已经脱离了时代。”
上海美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叶雄对此也深有体会。在今年6月的上海美术大展上,穿越琳琅满目的日韩漫画新品,避开随处可见的国画、雕塑和油画作品,叶雄亲自将寥寥几幅的连环画展示在二楼夹层地带。对比应征画作创纪录的2000多件的总量,连环画的投稿数则显得极其惨淡。
“题材和技法上的一成不变,让这些画几乎看不出时代感。”叶雄忍不住感慨道。
但一直以来,在连环画、漫画界,中国学者却有个不成文的讨论话题:连、漫到底分家不?在西方早已将“连环画”和“漫画”视为一体时,中国对连环画家和漫画家过于细分的定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了许多业内人士。
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吴玉朴心头便有一件遗憾事。他念起日本漫画家代表团的两次访华交流,当他得知日方团队中有最著名的连环画家手冢治虫和赤冢不二夫时,吴玉朴感到很遗憾,因为中国只派出了漫画家进行接待,而“连环画界可能觉得专业不对口,退避三舍,失去了很好的交流机会。”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罗利娜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