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申遗成功将前途无忧? 背后有何曲折内幕?
2009年11月09日 09:31 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互补

“求同存异”克服三地文化差异

除了持续一年多的庆祝粤剧“申遗”成功系列活动外,粤港澳三方还针对本地粤剧发展现状,提出了一套传递粤剧“香火”的未来构想:香港偏重“保育”,特别是酬神赛会上演的“神功戏”,延续了上世纪50、60年代粤剧表演的程式,是香港本土粤剧繁衍至今的重要一脉;澳门偏重“民间”,如何保持民间社团自然生长的活跃度,在其规划中居于突出位置;而在广东,省市“大班”不约而同地将“创新”二字放在首位。

“对于这种艺术理念上的分野,我们身在一线,是有切身体会的。”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院长、著名粤剧演员丁凡告诉记者,三地文化土壤、体制、形态包括受众群体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艺术发展目标的不同。“举个例子,在香港演一晚粤剧你知道要演多久吗?4个小时!这是当地的惯例,观众以老戏迷居多。在广州,年轻人是我们极力开掘和争取的欣赏群体,传统粤剧节奏太慢,不改怎么行?2个半小时都嫌长!”

在一些香港粤剧界人士看来,广东的同行们之所以能集中各种优势资源,以高素质的制作水准践行“创新”,很大程度上与专业院团体制有关。而在香港,粤剧从业主体大多是私人戏班,组织松散,人才、资金都不可同日而语,靠市场规律优胜劣汰,为求生存无暇他顾。香港资深粤剧评论家叶世雄指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提议借鉴内地经验,成立一个由政府资助的香港粤剧团,以提升粤剧演出水平,但至今也不是人人同意,这与本地戏行担心因政府的介入导致市场失衡不无关系。

汪明荃接受采访时提到,两地文化政策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也可视为彼此取长补短之处。“在很多方面,广东都做得很好,比如你们有专门的粤剧学校,有粤剧博物馆;香港的优势主要是粤剧传统在沿袭过程中受到的干扰较少,几乎没有中断过,保存的原汁原味的东西比较多。”香港民政事务局一位官员也表示,粤剧“申遗”成功,对三地联手探索互补之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平台。例如香港八和会馆多年倡导建设粤剧学校一事,一直因港岛师资、生源及学生就业前景所限而被搁置,但香港文化艺术基金会与广东粤剧学校联合举办的“粤剧艺术研修班”,反响很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

活动举行期间,香港八和会馆对外发布了一份申明,恳请三地文化部门尽快召集联席会议,研究各自粤剧文化特质的异同,找出共同目标,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同磋商“申遗”成功的后续工作,明确传承和发扬粤剧艺术的道路。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