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活着是诗人的理想。外界人际关系越复杂,心灵空间越小,我宁愿寂寞地活着。”台湾诗人洛夫昨天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讲座。乡音未改的洛夫说,今天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但又是一个需要诗歌的时代。
追求精神家园
洛夫的代表作之一《边界望乡》中写道:“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记者问他,这内伤如今可痊愈了?洛夫说,乡愁有小乡愁和大乡愁之分,小乡愁指的是对父母兄弟的牵挂,对童年的回忆,而大乡愁则是文化概念,这对诗人非常重要,“大乡愁很难治,因为人事全非,没办法回到过去,要解这份文化乡愁唯一的办法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力量,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诗人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其实正在追求永恒性的精神家园,在‘有家归不得’的苦闷里,以此来代替朝思暮想的故乡。”现在,他经常来中国大陆,上个月,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诗书手稿捐赠给了家乡衡阳,当地将建洛夫文学馆。“精神家园和现实故乡我都找到了,我很幸福。”
生活需要诗意
“现在谈诗歌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白头发的洛夫慢慢地说道,“环境和文化生态都在不断变化,物质控制了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全面物质化、数码化、科技化的时代,物质欲求高涨,精神需求萎缩,令人忧心。”虽然如此,洛夫说,今天是一个需要诗歌的时代,“诗意地活着”不但是诗人的理想,也是民族提升境界的因素。他认为诗人们并没有气馁,依然积极从事着诗歌的提升,网络诗歌的发展更有无限的空间,而他自己,更是“无怨无悔,数十年如一日”。
诗人应该寂寞
洛夫觉得,读诗的人越来越少是正常现象,他反倒对一些年轻诗人把诗歌大众化不以为然,“诗歌像流行歌曲一样大众化,品质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很多年轻诗人要去跟流行文化竞争,把诗歌写得很白,那是误区。诗歌没有诗歌的味道,谁去看它?”他认为诗歌需要写现实,但很多诗人对语言的把握驾驭都不够,语言没有穿透力,导致读者对诗歌没兴趣,这是新诗界的危机,也是诗人自身的原因。
他甚至认为,读者少说明诗歌越来越纯粹。“从浮躁的状况沉寂下来,回归到诗歌本题,回归到诗意本身,诗歌的魅力不会因为欣赏的人减少而黯然失色,忍受寂寞应该是诗人生命的形式,也是对诗人的考验。”洛夫现在生活在加拿大,生活很单纯,他不用电脑,没有手机,偶尔跟朋友们聚会喝酒。大部分时间,他独自呆在书房里,追求诗意的自在。 本报记者 夏琦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夏琦 编辑:严彬
|